據悉,數百年的歷史大平調,曾經有過輝煌也有過坎坷,正是大平調這朵富有藝術奇葩的經久不息,藝人們的奮力拼搏,才有流傳至今的大平調,大平調系梆子腔劇種,即平調梆子,因它的唱腔比“高調梆子”定調、唱腔都低而得名,故稱平調或大平調。由于內容大多取材于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演出的劇目都是朝綱大事。大平調在藝術形式上比豫劇要顯得略微粗獷,在豫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深受當地居民喜愛的地方劇種,很多戲迷朋友看了都說很過癮。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代表人張相彬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大平調劇團有50多人,劇團每年都去各村鎮縣紅白喜事、慶典的演出,像《收姜維》這樣的演出他們劇團一天有時候演出三場,一年演出三百多場,趕上大節日的時候每場的戲迷們能達到上萬人。其中觀看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輕人占比例相對較少。
當地文化局為了保護傳承濮陽大平調文化,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代表人每年進行一定數額的補助,通過一些措施鼓勵培養年輕人傳播本地劇種文化,不斷創新,才能讓這朵美麗的奇葩才會永遠不息,永久的傳承下去。
據了解,大平調有400多年的歷史,流行于以菏澤為中心的冀、魯、豫、蘇、皖五省周邊地帶。以大鐃、大叉、大梆子為主要樂器,以“反”,“鍘”“斬”“收”“闖”為唱腔的主要特點,其氣勢滂沱,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完)【原標題:河南濮陽大平調 感受百年劇種文化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