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前縣孫口將軍渡 劉鄧大軍從這里開始南征(2)
2013/12/28 17:40: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能使你聯想起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從這兒出發跟隨大軍抬擔架、送軍糧、轉戰千里的動人場面。
五、旅游線路
鄭州→濮陽→清豐縣單拐革命遺址→范縣顏村鋪革命舊址→臺前縣孫口將軍渡
六、歷史鏈接
(一)、事件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為實施中央突破的偉大戰略,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決定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
為保障劉鄧大軍勝利渡河,1947年2月,冀魯豫軍區成立了黃河河防指揮部(設在今臺前境長劉村),擔負起建造船只、運送大軍渡河的緊迫任務,王化云和曾憲輝先后任司令員,郭英任政委。黃河河防指揮部下設7個大隊和1個獨立營,四大隊和獨立營駐防軍事要地孫口。臺前人民積極配合黃河河防指揮部,將縣境各個渡口船只集中修補、隱藏,并先后興建十里井、林樓、張堂、孫口、毛河(后移陳樓)5處大的造船廠,沿黃10里以內的群眾主動把自家的大樹砍伐,奉獻給造船廠。當時,在孫口附近興建一處最大規模的造船廠,開始設在毛河村后樹蔭下,剛剛施工,就被國民黨飛機發現目標,盤旋轟炸,造船工人冒著生命危險,將設備迅速轉移到面積大,樹木茂密的陳樓村西林帶里,繼續施工。由于局勢惡劣,造船工人們風餐露宿,生活極其艱苦,但情緒卻十分高漲,個個奮不顧身,團結奮戰,陳樓造船廠制造的長8丈5尺,寬4丈的平頭“大1號”船竣工了,船廠舉行慶賀典禮(7月4日夜,劉鄧首長渡河時乘坐的那只“愛國號”平頭大木船即陳樓造船廠制造的平頭“大1號”船)。自此一只只大船陸續制成,陳樓造船廠共造船28只,均按長寬和面積的大小,依次由1號排到28號。與此同時,臺前境內其他造船廠也在緊張的工作,先后制造出一只只大船,全縣共造120余只大船。這些大船一船可渡一排人、一連人,大的能載200多人、5輛汽車。造船不易,拉船更難。各造船廠船造好后,要運到各渡口中,由于途無滴水,旱地行船,極為困難,全體干部群眾總動員都參加拉“旱船”,在拉船的途中,還是經常碰上國民黨飛機的轟炸,盡管如此困難,但軍民協力把一只只大船按時運到各個渡口。同時,為了確保大軍安全渡河,黃河河防指揮部組建了2300多名水兵武裝,共編5個大隊,其中四大隊防駐孫口,水兵們晝夜苦練劃船、隱蔽搶救、游泳等技術。此外,臺前人民全體動員,大打支前準備工作的“總體戰”,他們積極為駐軍騰房,安排后方機關、做鞋、磨面、運送糧柴物料,組織了擔架團、兒童團、姊妹團等,男女老少,不分彼此,全力投入到支前工作中。
1947年6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主力一、二、三、六4個縱隊12萬大軍由安陽西北蔣村出發,奔向魯西黃河北岸。6月30日進駐臺前境,劉鄧首長沒顧得休息,當日親臨孫口視察黃河水情,部署大軍夜間渡河。冀魯豫軍區獨立旅為掩護劉鄧主力部隊渡河,以孫口為中心渡口,在東起東阿,西至濮縣,全長近150公里的地段上實施大規模渡河作戰。
6月30日夜12時,指揮部下達渡河命令,二縱先遣部隊首先在孫口強渡,嚴陣以待的水手們從船塢中將隱蔽的船只推出,先遣連的勇士們乘上12只木船,船頭上架起機槍,精神抖擻,競相行駛,12只小船像離弦的箭,急速地向南岸駛去,敵人發覺后,猛烈阻擊,各快船上的先遣隊猛烈地予以還擊,此刻,北岸掩護部隊的大炮,也瞄準對岸國民黨軍隊的灘頭陣地進行轟擊,在掩護部隊炮火的掩護下,水兵們冒著飛機轟炸和對岸敵人炮火的阻擊,駕船強渡,有的負傷后不顧生命危險,包扎傷口后繼續快速劃漿,水兵加快速度駕船往前沖,不到一刻鐘將先譴部隊某部四連送到對岸。快船將要靠岸時,先譴隊還沒等船靠岸,即下船趟水,直沖國民黨軍隊的防御陣地,國民黨士兵抱頭鼠竄,戰士們登岸后立即控制了國民黨防御陣地的火力,繼而攻破嚴密布防的地堡群,為大軍南進打開了通路。與此同時,黃河各渡口舟楫競發,一縱隊在東線張堂一帶、六縱隊在西線李橋一帶實施大規模渡河作戰(三縱隊為預備隊,后在孫口、林樓、李橋渡河),一夜間國民黨部隊精心設防的自詡足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務,全線崩潰。
7月4日夜,劉鄧首長和野戰軍機關人員在孫口渡口乘“愛國號”大船渡過黃河。
劉鄧大軍渡河后,立即發起魯西南戰役,經28天浴血奮戰,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個半旅,計5.6萬人,繼而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國革命實現了歷史性大轉折。
1947年9月初,為鉗制國民黨新五軍,配合劉鄧、陳謝兵團逐鹿中原,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華東人民野戰軍西線兵團在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的率領下進駐臺前,從境內孫口、林樓、十里井等處,由“黃司”和臺前人民群眾用木船護送渡過黃河,轉入外線作戰。當時,沿黃集結大小船300余只,晝夜擺渡,共護送華野過河部隊30余萬人。1948年6月初,粟裕率領剛剛在濮陽結束新式整軍運動的華東人民野戰軍司令部機關又一次在孫口渡口南渡黃河作戰。
1949年3月,為保障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橫渡黃河,向江南進軍,臺前人民積極籌備船只,集結木板、繩索、鐵絲、秫秸等物料在孫口架設浮橋。當時時令雖然已是仲春,但黃河岸邊仍很寒冷,為了確保工期,確保浮橋的質量,水手和民工不畏嚴寒,跳入冷冰冰的水中打樁、系繩。經過十幾個晝夜奮戰,終于架設了長200米、寬20米的浮橋。從4月26日起,歷經半月,50萬大軍踏過黃河浮橋,揮軍南下。臺前人民又留下了“孫口搭浮橋,激流過大軍”的佳話。
(二)、人物
7月4日夜,劉鄧首長攜野戰軍機關人員來到孫口渡口,“黃司”司令員曾憲輝、政委郭英護送到河邊。此時,“星垂曠野,月涌中流”,在夜色蒼茫中,水兵隊長程文立、程廣禮等從蘆葦叢深處駛出“愛國號”平頭木船,劉鄧首長敏捷地跳上船,意氣風發,并肩站在船頭,船向黃河南岸急駛而去。
夜,平靜的出奇。船渡至河中心,突然,國民黨的兩架偵察機沿黃河由東向西飛來,一路撒下許多照明彈。警衛員頓時緊張起來,紛紛舉槍向空中瞄準。“小鬼不要怕,這是偵察機”。經驗豐富的劉伯承一面說著,一面若無其事地望著天空。站在船頭解開外衣的鄧小平政委談笑風生地對劉伯承司令員說:“敵人怕我們渡河寂寞,特給點亮了天燈,敵人墨守成規,一偵察,一報告,等它叫來轟炸機群,我們全軍渡河完畢。”談笑間,船到達南岸。
劉鄧首長在下船前,幾乎同時把手伸向水兵隊長程文立、程廣禮,異口同聲地說:“你們辛苦了,是你們為人民立了大功!”7月17日,劉鄧首長親自簽發了嘉獎令,嘉獎黃河各渡口的船工。后來,劉伯承、陳毅在出席中共中央七屆二中全會時,在大會上發言說:“孫口、李橋等黃河渡口的指戰員和水兵同志們為革命立下了戰功,要告訴全國總工會為他們請功。” 臺前水兵劉正祥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臺前縣檔案信息網 2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