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臺前縣民間棗梆劇團正在演出傳統劇目《蝴蝶杯》
(記者段寶生 通訊員王為峰)一度銷聲匿跡的棗梆在黃河岸邊的臺前縣枯木逢春。4月13日的臺前縣清水河鄉鐵廟村,新成立的民間棗梆劇團在此演出。在村前的一片綠陰下,搭起一米多高的戲臺。臺下,聚集著來自十里八鄉的上千名戲迷和觀眾。
“要說啥戲好,還是‘本地棗’。沒想到消失了這么多年的棗梆又回來啦,俺聽起來很親切。”鐵廟村村民李存祥老漢一臉喜悅地告訴記者。
棗梆脫胎于上黨梆子,雖不是臺前土生,卻是在黃河岸邊成長起來的一個劇種。據記載,早在明清時期,山西商人就將家鄉流行的戲曲——上黨梆子帶到了山東、河南一帶的黃河兩岸,當地人稱之為“早梆”。后來,諧“早梆”原音,并因其以棗木梆子擊節,定名為“棗梆”。棗梆主要流行于臺前、菏澤、濟寧等地的黃河兩岸。由于學唱者多為當地人,受到當地傳統戲曲及語言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成為頗具地方特色的新劇種。
文革期間,棗梆遭到嚴重摧殘,僅存的棗梆劇團,被迫改唱京劇,成為不倫不類的所謂“棗京”,劇種瀕于滅絕。近年來,臺前縣為切實做好民間稀有劇種的保護工作,精心選派專業人員深入農村調查、走訪,指導棗梆藝人及戲曲愛好者提高表演技藝,組建了由8人組成的棗梆樂隊,培訓演員21人,悉心排練了《天波樓》、《蝴蝶杯》、《珍珠塔》等20多個劇目。《木匠的巧計》、《鄉村好》等多部時裝戲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編排中。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和準備,臺前縣第一個民間棗梆劇團終于登上舞臺。【原標題:黃河岸邊棗梆戲枯木逢春 民間棗梆劇團開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