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 (1622—1693),字介石,號逸庵,登封城西南街人。清順治八年(1651年)中舉,九年(1652年)會進士。入翰林院,初為庶吉士,后升檢討。出任福建巡海道道使,在任期間,要求隸屬節約開支,嚴禁損公肥己,并能以身作則。因此聲譽很高,后因前任帳目交待不清,受到牽連而被撤職。康熙元年(1662年)平反昭雪,補江西湖東道道使。又因該道裁去,特任直隸大名兵備道使。當時官府弊端很多,如衙署修理費皆入私囊,農村指定富裕戶收交農稅,收不齊由個人賠賞,苦害了老實農民,斷案株連成風。大名地區被編入八旗的人,每年逃跑的有300多個,斷“旗逃案”時,官吏為了索取賄賂,一案往往株連三四十人。耿介對此類弊端,深惡痛絕,極力革除。又任河南按察使,忠于職守,為民行事。
康熙三年(1664年)他母親去世,歸里行孝三年。期滿,本應復職,但他不愿做官,決心倡明理學,自帶學銀300兩到蘇門(今百泉)拜孫奇逢為師,朝夕請教,深有收獲。歸里后興復嵩陽書院,建先賢祠,專祭二程和朱熹。又建麗澤堂、觀善堂、博約齋、敬義齋、仁智亭等,使書院面貌為之一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皇帝為太子選聘教師,吏部侍郎湯斌奏章推薦耿介,說“他潛心經傳,學有淵源,老成夙素,罕見其儔。”康熙帝經過親自考試,將他選入詹事府任少詹事。他任職40天,托病辭職,歸里后仍繼續掌管嵩陽書院。他熱心辦學,捐田350畝,為書院開支之用。在他影響下,河南太守王楫、學政吳子云等以及社會名流,都捐銀資助,共購學田1750畝,以解決師生的伙食和學校各種經費。他一面購買經、史、子、集各種圖書,一面聘請名家冉覲祖、竇克勤(翰林院檢討)等人,主講嵩陽書院。他自己也積極備課,登堂講授。四方聞訊,慕名而來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從此書院文風大振,進士景日昣、傅樹崇、舉人郭英、趙俊、謝 等皆出其門。嵩陽書院再次成為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顆明珠。
耿介家中產業并不豐厚,但他樂于施舍,貧苦農民交不上農稅,他代為交納,不求報賞;春季糧價上漲,他家的糧食則以平價出售給群眾;遇荒年則將余糧施舍給無依無靠的貧民。竇克勤稱贊說:“于世一無所營,于道獨有默契,言仁、言孝,陶然自樂,登其堂者,如坐春風中也。”其著作有《中州道學編》、《孝經易知錄》、《敬恕堂存稿》、《嵩陽書院志》、《河南通志》、《家規家課》和《文學六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