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duàn
【段姓起源】
1.出自姬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所載,春秋時,鄭國武公的小兒子共叔段,其支孫以王父(祖父)的名“段”為氏。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說:“(段氏)鄭武公子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為氏。”北宋陳彭年、邱雍等《廣韻》說:“段,姓,出武威。本自鄭共叔段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說:“鄭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孫以王父字為氏。”1981年版《辭源》說:“段姓,春秋鄭共叔段,其后人以段為姓。”民國臧勵和《姓氏考略》說:“《唐宰相世系表》:‘段氏,姬姓,鄭武公少子共叔段,其后以王父字為氏。’望出威武。”
段姓源出春秋時期鄭國的叔段。《左傳•隱公元年》記載,春秋初期,鄭國國君鄭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二子,長子名叫寤生,出生時是難產,他的母親姜氏很不喜歡他;二兒子名叫叔段,特別討母親的溺愛。寤生和叔段長大后,按照祖上的規制,應該立寤生為太子,但是姜氏討厭寤生,三番五次地請求武公立小兒子叔段為太子,遭到了鄭武公的拒絕。姜氏不甘心。后來,鄭武公去世,寤生成為鄭國國君,史稱鄭莊公。鄭莊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姜氏就以母親的身份向莊公施壓,先是要求莊公將鄭國的一個重要城邑制(今河南滎陽),封給叔段。莊公沒有答應。姜氏又要求將鄭國的第二個大城市京城(今河南滎陽東南)封給叔段。莊公無奈只好答應母親的要求。叔段到京城之后,并不安分,在母親的暗中唆使下,又是修城,又是招兵,準備攻打鄭國國都(今河南新鄭)。后來,叔段發動叛亂。鄭莊公派兵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都反對叔段。叔段逃到共國(今河南輝縣),史稱共叔段。鄭莊公去世后,他的兒子鄭厲公繼位,將共叔段的孫子定叔及其家人接回到鄭國都城(今河南新鄭)。定叔回鄭以后,共叔段的子孫為紀念共叔段開始以王父的字為氏,稱段氏,是謂河南段氏。
2.又段氏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檀石槐之后,晉將段匹磾是也。
出自遼西鮮卑族后裔。據《姓氏尋源》、《辭海》等資料所載,西晉時有鮮卑人的一個部落首領檀石槐之后,叫段務目塵、段匹石單等,被封為遼西公。其領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國時被后趙帝石虎所占,后來與漢人雜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3.來自李宗,根源于李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他的兒子李宗,封于段干(約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之后,即以封邑段干為姓。后來,魏國的段干木、段干子,齊國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戰國時,段干木的子孫西遷入關,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單姓段,所以在西漢以后,就沒有“段干”一姓了。根據《風俗通》一書中的記載,戰國初期魏之段干術,原是晉國人,后來到魏國,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稱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為姓氏。另外還有,《唐書•宰相世系表》關于“封段為干木大夫”一說。這些也都可以作為段姓來源一說佐證。這就是山西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