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鄭州都市區建設提供生態環境支撐
2012/3/12 15:24:1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鄭州都市區建設提供生態環境支撐
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馬 懿
在這春光明媚、萬物復蘇的美好時節,我們迎來了我國第34個植樹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共同的愿望,植樹造林、綠化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前不久,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描繪了鄭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燦爛前景,明確提出了林業在鄭州都市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在生態建設中處于首要地位,堅持不懈開展植樹造林,對于建立和強化鄭州都市區生態環境支撐,具有重要意義。植樹造林是“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需要。建設鄭州都市區,要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推進新型城鎮化有六個切入點,其中生態廊道是重中之重,加快以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的造林綠化工作,對于加速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植樹造林是提高環境承載力的需要。要提高環境承載力就要加強減排,減排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直接減排,即減少石化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是間接減排,即增加生物固碳。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貯碳庫,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約吸收1.83噸的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林業作為間接減排首選措施,目前已得到全世界的廣泛重視。加強造林綠化工作,不僅可以有效地修復和改善生態,還可以增強環境承載力,為工業和經濟發展提供廣泛的空間。植樹造林是建設幸福鄭州的需要。建設幸福鄭州是鄭州都市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幸福”是市民的直觀感受,生態環境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加強造林綠化工作,為市民提供良好的宜居環境和更多休閑、游憩的綠色天地,讓廣大市民走進森林,享受森林,可以有效地增強幸福感。
近年來,我市植樹造林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鄭州都市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鄭州緊依黃河南岸,氣候干旱、風大沙多,城市生態環境的基礎比較薄弱。我市歷屆黨委、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提出以林業為主體建設森林生態城市,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造林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深入開展。每年全市有350萬人次以各種形式參加義務植樹活動,每年植樹的數量在1000萬株左右,通過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我市以前的風沙源——邙嶺地帶基本實現了林木全覆蓋,防風固沙效果明顯。二是森林生態城建設取得較大成效。“十一五”期間,全市共建成林業生態縣(市、區)8個、林業生態鄉鎮28個、林業生態村400個。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6.33%,林地面積達到294.1萬畝。通過造林綠化,我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三是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林木成災率始終保持在千分之一以下,遠低于省定千分之四的目標。由于我市近年來植樹造林成效顯著,先后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大大提高了“綠城”鄭州在全國的美譽度。
盡管我市植樹造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植樹造林綠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一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整體質量和品位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差距;二是在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方面,方式內容不夠豐富;三是在發揮林業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方面,經濟效益不高、林業產值增長點少。我們要站在建設鄭州都市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積極投身到植樹造林、綠化美化家園、改善生態環境的偉大實踐中去,推動我市植樹造林工作在新的起點上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發展。
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不斷為都市區建設提供生態環境支撐。建設鄭州都市區,為林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怎么加快林業發展,適應鄭州都市區建設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選擇一個載體,經過多次調研論證,我們認為最好的載體就是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是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從2004年起在全國城市中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每年舉辦一屆中國城市森林論壇,命名一批國家森林城市。這是目前我國對一個城市生態建設的最高評價,是最具權威性、最能反映城市生態建設整體水平的榮譽稱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積極打造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生態安全屏障,是市委、市政府順應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加快鄭州都市區建設的重大決策,是省會鄭州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挑大梁、走前頭”的具體行動,是推動城市生態建設,弘揚綠色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具體舉措。國家森林城市,不僅僅是一塊牌子、一項榮譽,它蘊含著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生態文明、幸福城市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寓意。2011年12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發了《中共鄭州市委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定》,決定從2011年開始,經過兩至三年的努力,在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的基礎上,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上下都要充分認識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迅速行動,力爭早日創建成功。
以生態廊道為切入點,不斷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檔次和品位。生態廊道建設是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檔次和品位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期間,重點對連接“兩核六城十組團”之間的兩環十五放射、十條快速路和綠博大道、四港聯動大道等主要路段、10條水系河道、10個道路節點實施高標準綠化,綠化生態廊道1400公里,綠化總面積19萬畝,建設林中綠道100公里。通過5年的生態廊道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可增加近2個百分點,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萬噸,釋放氧氣10萬噸,涵養水源423萬立方米,景觀效果進一步改善,部分生態廊道建有健康步道,為市民強身健體、休閑游憩開拓廣闊空間。當前正是植樹造林的黃金季節,我們要搶抓時機,只爭朝夕,按照既定的時間節點和設計標準,建立有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切實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確保生態廊道建設任務圓滿完成,為鄭州都市區建設提供良好生態支撐,為廣大市民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以全民義務植樹為抓手,不斷增強建綠、愛綠、護綠的意識。我們必須采取各種宣傳手段,深入宣傳全民義務植樹的重要意義,讓全體市民知道: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是加快國土綠化進程的一項戰略性措施,是國家以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的適齡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是城市增綠的有效手段,從而引導全體市民自覺參與到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中去,自覺植綠、愛綠、護綠,以實際行動建設自己幸福美好的家園。同時,還要不斷創新全民義務植樹機制,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宣傳引導機制、獎勵處罰機制和建設管理機制”,通過機制建設,使全民義務植樹屬地管理和盡責情況考核制度,義務植樹任務書通知制度和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真正落到實處。通過“三個機制”的建立,調動全體市民自覺參與全民義務植樹的積極性。通過“三個制度”的落實,提高全體市民參與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盡責率,從而推進省會鄭州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扎扎實實深入開展。
以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不斷提高、完善造林綠化的功能、質量和效益。目前,我市還處在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過渡的初級階段,造林的質量還比較低,森林的功能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人們還沒有享受到造林綠化最佳的生態成果和經濟成果,轉變林業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已勢在必行。轉變林業發展方式,首先要轉變林業發展理念。林業發展理念是隨著林業發展階段不斷深化、不斷更新的。那么我們當前要樹立什么樣的林業發展理念呢?我認為,一是要用園林的理念發展林業。就是將建園造景運用到林業建設中,充分發揮森林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涵養水源、旅游休閑、健康養生、科普教育等服務功能,吸引廣大市民親近自然、享受生態建設成果,實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是用產業的理念發展林業。這就是深入發掘林業的經濟效益,發展林下經濟,壯大綠色產業,鼓勵開發高附加值的林產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態文化產品,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三是用經營的理念發展林業,這就是將可支配的林業資源、林業生產要素作為資本,利用融資、信用手段進行資本權益的有序轉讓、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依靠市場機制達到對林業林地的有效經營,改善林業經濟活動,進而促進林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按照以上三個理念,今后我市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是:一是在造林上,要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由單一樹種平面種植向多樹種喬灌花立體種植轉變,由注重森林的生產功能向生態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轉變。二是在管護上,由常規管理手段向現代化管理手段轉變,由單一技術措施向綜合技術措施轉變,由政府投資管理為主向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投資管理轉變。三是在產業開發上,要由單一的林木種植向種、養、加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轉變。通過以上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
大地回春,萬木吐綠。當前,適逢造林綠化的大好時節,全市人民要迅速行動起來,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載體,以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迅速掀起春季造林綠化新高潮,為打造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我相信,通過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不久的將來,一座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鄉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文明與古老文化交相輝映的森林城市將展現在全市人民的面前。
來源:鄭州日報 時間:2012-3-12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