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新聞資訊 >> 瀏覽鄭州

河南新鄭:推陳出新 一顆棗長出一條產業化的路子

2012/5/14 11:15:47 點擊數: 【字體:

 
    一顆棗,通過推陳出新,長出一條產業化的路子

  
    樹下糧倉 樹上銀行

    
    5月初夏,河南新鄭市的棗農忙碌在棗園,把棗樹樹皮斑駁地砍上一圈,俗稱“砑棗”。砑棗,就是讓枝椏放慢生長,將營養開花坐果。千百年的砑棗,使這里的老棗樹形如大肚彌勒,頭頂碩果累累。

  
    放眼望去,這是棗鄉最富希望的季節,絢麗奪目,樹皮砑了,棗花開了,棗樹憋足勁沖向豐收。棗鄉正在實現“樹下糧倉,樹上銀行”。讓棗農的辛勤勞作變成看得見的收入,讓樹上銀行,存得進希望,提得出現款。

  
    一顆棗形成一個產業

  
    1992年,河南新鄭。十幾個種棗漢子湊足4萬塊錢,在果脯車間承包了一角。他們沒啥大野心,就是受夠了豐產不豐收、守著一等一的棗卻賣不掉的日子。他們發誓把棗賣出去!

  
    20年后,這家名叫“好想你”的企業,叫響全國,帶動6000萬棗農脫貧致富。

  
    當年創業的十幾個棗農里,出了個叫石聚彬的掌舵人。他說一輩子最自豪的事,不是做強一個企業,創造多少財富,而是仗著農民那股子倔勁,把不起眼的一顆棗,做成激動人心的大產業。祖祖輩輩種棗,誰想過棗的文章能做這么大?

  
    孟莊鎮寺西王村的王副昌今年50來歲,曾吃夠了賣棗的苦。30年前他高中畢業,家鄉的雞心棗熟了,鮮棗堆成了山。他拉著車沿著市縣叫賣,最遠坐大車賣到長沙,想找個好銷路,賣個好價錢。“苦吃的不少,錢沒賺幾個。經常住一晚上旅社,賣棗錢就花沒了。”

  
    石聚彬算過賬:“那種賣法,一兩塊錢一斤,只能原地打轉。通過深加工,一兩百一斤都打不住,這才能反哺農民。”他們從起步的蜜棗、芝麻棗開始,就動了腦筋。別人用20公斤大箱,他們分等級裝小箱。別人只做原棗蜜餞,他們做出核棗、人參棗,棗粉、棗片。在廣交會上,他們的棗賣出當年的天價,2.6萬元一噸。如今的“好想你”產品,十大系列幾百個品種,每年主營收入8億多元。以前,雞心棗等品種主要用于出口創匯。如今,石聚彬的思路是,棗這么好,先滿足國內市場,再考慮***擴張。

  
    王副昌早就不再出去賣棗了。公司基地示范,技術指導,收購價高于市場,夫妻倆還進廠上班,工資每月能到3000多元,8年前就買了轎車。“沒人出去打工了,去廣州、深圳打工的都回來了。村里老少千人,進廠的就有400人,工廠、棗園,兩頭賺。”

  
    這群農民,愛棗、懂棗,他們要樹標桿,要繼續領跑:推動行業標準制定,開發技術專利,擴大種植面積,做深紅棗文化……在“好想你”的眼里,從一顆棗,到一個產業,要做的事太多了。

  
    一顆棗改變一群人

  
    王新才也是當地農民,他沒想過,自己還會“搞發明”。1997年,隨著工廠發展,他們不滿足于只做蜜餞了。他們想創造一種棗片,像口香糖,吃起來方便。萬事開頭難,王新才帶著幾個人,從搟面杖開始,找到切相片的鍘刀,找到定型的鋁條。1998年,棗片上市。

  
    接下來,大家邊生產邊琢磨,創造力不斷被釋放。2003年,王新才記得清楚,他做的切片機使切棗片從手工變為半自動。2009年繼續改進,實現全自動。農民工高隨軍,在生產一線發明了棗干鍘刀機,提高效率,解決了安全問題。

  
    石聚彬要求技術中心每一兩周就要出新品,幾輪內部評審、員工品嘗后,才向市場推廣。當年“分級裝小箱”的點子不過時,如今“三粒棗一小袋”的分裝方便實用,正應了“一天仨棗,長生不老”的民諺。

  
    棗被稱作“鐵桿糧食”,曾是荒年的口糧。公司在新疆若羌縣考察時,吾塔木·鐵干里克一家還在拿賣不掉的紅棗當飯,價格太低時,棗甚至用來喂羊。

  
    當“好想你”在新疆發展示范基地,很多群眾不免吃驚,那么多棗,賣給誰去?幾年下來,紅棗收購價從每公斤1.5元漲到現在的36元。受益于種植基地示范、專家下鄉推廣,鐵干里克已經成了資深棗農,過上了小康日子,維吾爾族小伙吐孫江靠種棗達到了百萬身家。如今,新疆地區紅棗發展迅猛,以若羌、阿克蘇、和田等地為代表,種植面積每年以400萬畝的速度遞增。

  
    “神舟八號”搭載了“好想你”的紅棗種子、棗苗、棗接穗進行太空育種。2011年5月,“好想你”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中國上市第一棗。這群農民接下來的夢想,遠不是賣賣大棗那么簡單。

  
    一顆棗帶動一種文化

  
    在紅棗之鄉新鄭,七八百年的古棗樹并不稀罕,而且每年仍在開花結果。算來樹上結的都是“宋棗”、“元棗”。棗文化,成為這方土地寶貴的資源。

  
    很多人知道棗是“百果王”,營養價值高;很少有人知道,棗為中國所特有,集中了全世界近99%的棗樹和產量。國人對棗有感情,棗和花生、桂圓、蓮子一起,置于新婚夫婦床頭,期待“早生貴子”。“好想你”辦起棗文化博物館,讓吃棗人了解棗、懂棗、愛棗,帶動一系列旅游文化項目。

  
    在“好想你”新鄭廠區,工匠悄悄進行著一項大工程。棗樹木質堅硬,適宜雕刻。老死、因重大工程砍伐的棗樹,在這里被雕刻成栩栩如生的羅漢、彌勒造像。石聚彬講出了農民最樸實的想法:“棗樹為人奉獻了一生,不能被當木當柴用,我們對棗樹心存感恩。”

  
    石聚彬說:“我們要守住農民的本色,不去投機取巧。做產業,做的是良心,做的是道德。”現在,打假成了一項很主要的工作。對于不時聽到的好奇和質疑,石聚彬正在策劃征集網友考察企業,把全部生產流程上網曬曬。多年來,廠區早已成為觀光旅游的一部分,透過玻璃墻,生產過程一目了然。

  
    2007年,石聚彬自創了“木本糧”概念——木本糧以紅棗、核桃、板栗為代表,而草本糧以小麥、玉米、水稻為代表。草本糧解決溫飽,木本糧側重營養健康。

  
    一群棗農用20年,走過了很多老企業百年的路。“好想你”敢想敢干,制定了免洗紅棗國家標準,打造棗文化旅游體系,建立了五部委聯合認證的技術中心,開始研究營養配比新產品……產業化,改變了棗的命運。一顆棗,正演繹更多傳奇。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