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有一場古硯展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秦漢至晚唐年間,130方古硯,跨越千年,難得地聚會在此,以各自的風姿,無言地向觀眾述說著自己的故事。沉寂幾千年的古硯,研磨出的是華夏文明的原漿。這些民族的硯寶,這些直追漢唐的古硯,散發的是來自千年歷史深處眾多的生命氣息。
品讀古硯,禪思如定。
在走近這些古硯的時候,讓我們先研究一下古硯的歷史。
展品:唐代鴛鴦形陶硯
展品:唐代十二峰陶硯
硯,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獨特物證。我國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好文房由來已久。“筆硯精良,人生一樂”,中國的硯臺,從秦漢時代逐漸形成,已伴隨著人們走過兩千余載。
用研石磨顏料進行書寫、繪畫,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開始。早在中原文化之初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間,便出現了琢磨規整的研磨器,器有足、面平整,研磨棒呈圓棍狀,是研磨谷物的重要工具。稍晚的陜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里,出土了一套繪畫工具、一個研磨盤、一根研磨棒、一個水杯和幾塊顏料。是硯的前身。
早期的硯,在形制方面,長期保持著附有磨杵的形式。其硯石多取天然而形稍圓者,周緣或下規整,但其表面必平齊以供研磨,研石則多如圓柱狀、圓錐狀或饅頭狀。可說是最雛形的硯式。從以姜寨為代表的仰韶文化時期,一直到漢代的大約三千年的漫長歷史時期,早期硯的發展一直處于緩慢的狀態之中。
湖北云夢睡虎地戰國至秦初的墓中,曾出土一件早期書寫用硯,硯為不太規則的菱形鵝卵石加工而成,附研石一件,亦為鵝卵石加工刻成,硯面與研石面均有使用痕跡與墨跡。同時出土的還有圓柱墨一塊,墨色純黑。這塊造型極其簡單、體積又不太大的鵝卵石,呈前代之式,啟后代之形,為我們揭示了早期書寫硯的雛形。
兩漢時期,由于人工手捏墨的出現和紙的發明,硯的制作水平迅速提高,大約到了西漢中期,硯開始從實用的書寫工具中脫胎出來,硯式造型出現了多樣化的趨勢。天然石板硯式多見于西漢時期,圓形帶蓋的三足硯多見于東漢晚期,通常分為硯身、硯蓋、硯石三個部分組成;有的硯還在平臺的近邊處挖一個或兩個耳杯狀水池;三足多如圓柱狀,有的還雕有熊紋或熊形、虎形等,取法樸拙雄厚。至于硯蓋,則是雕刻的重點;浮雕或鏤雕辟邪、蹲蛙、雙鳩、雙龍等,又有鏤雕作六龍、四龍、雙龍纏繞者,足見技法之繁復。長方形薄板硯,由西漢中期經新莽而流行于整個東漢時期。扁圓形硯板、圓形三足帶蓋硯、長方形薄板硯,為漢硯的三種常見型。偶或能見一些特殊的硯式,如獸形銅函石硯,漆硯、木硯等。
魏晉南北朝至隋,圓形三足青瓷硯的出現延續了漢代圓形三足石硯的韻致。同時,由三足開始至南北朝中晚期出現了五足至十足多足陶瓷硯。此時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的北方雕刻的方形石硯開始出現。尤以北魏石雕方硯最為精美。
隋唐時期的陶瓷硯有一種圓形多足的造型,其硯周下的凹可作儲水池,稱“辟雍硯”。辟雍本為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壁環為名。唐宋時期,人們發現一些比以前硯材遠為優良的新品種,端、歙、紅絲石、洮等,它們有質地堅實、細密滋潤、發墨不損毫等特點。唐代硯制較典型的為箕形硯、風字硯。唐代還有龜形硯、鴛鴦硯等多種形式。
兩宋時期,硯式在講究實用的前提下日趨多樣,四大名硯,端、歙、紅絲、洮河正式出現。宋代的文人學者也開始對硯進行專業研究,在理論上為硯之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硯式以抄手硯為代表,雖無紋飾,但每一個邊緣剛勁挺拔,典雅莊重,體現了一種內在之美。抄手硯式均屬風字形系統,與唐代的箕形硯一脈相承,但有所變化。
元代制硯的形式,基本上延續了宋代,各種硯材均有制作,但略顯粗狂和樸拙。
從明代開始,硯的制作和工藝裝飾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它的功能由實用為主變成了以藝術為主,進而成為一種收藏品,開創了追求風韻文人硯雕的先河。
清代是硯臺制作的輝煌時期,風格多樣,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多種流派。使硯大大地超出了一般文具的實用性,而成為供人玩賞的藝術品。民國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硯制一直追慕明清風格,窮極雕工、追其繁縟奇異巧工。銅制墨盒大行其道。便于攜帶,方便實用節時的代產品產生了,其中不乏“美品”。
據了解,這些堪稱珍品甚至稀缺品種的古硯來自鄭州一位資深的藏家。該展覽將持續到年底。 (原標題:品讀千年古硯—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古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