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新聞資訊 >> 瀏覽鄭州

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2012/11/2 15:20:46 點擊數: 【字體:


    鄭州已公布11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04名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名錄并不是終極目標

    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彩陶

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彩陶

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觀眾被惟妙惟肖的炭精人物畫深深吸引

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趙恩民的泥塑作品已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步入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蛋雕
        
 
    2002年,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前,“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就已全面啟動。這是一場浩浩蕩蕩的文化工程,10年間,在馮驥才先生的倡導下,從學者到大眾百姓,從城市老街到鄉村田野,從國家文化方略到政府執行舉措,都進一步融入解決民族文化傳承問題的現實行動中來。

    鄭州市自2006年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已公布三批共11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104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40個項目入選省級名錄,其中5項入選國家級名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3人。幾天前,為期一個月的河南省首屆民間藝術展剛剛閉幕,鄭州市共組織126件(組)作品參展,獲一等獎5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12個、優秀獎10個。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來進入名錄并不是終極目標,真正的保護其實剛剛開始。目前,鄭州市正在進行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記者走訪了工作在“非遺”一線的有關人員,了解“非遺”的“臺前幕后”。

    記者 蘇瑜/文 張翼飛/圖

    一場特殊的展覽:炭精畫精品展

    2012年11月1日上午,田彩玲像往常一樣來到二七區文化館。幾年前,剛退休在家的她無所事事,后來,在別人的介紹下,她參與到文化館的各種活動中,重拾唱歌跳舞的愛好,精神狀態越來越好。最近她聽說館里的工作人員正在準備一個“非遺”的什么展覽,一直心生好奇。這兩年,從報紙、電視上,田彩玲對“非遺”這個詞早已不陌生,但當看到展廳里擺放好的一幅幅炭精畫作品時,還是頗感意外。“以前只看過書法展、繪畫展、攝影展,這樣的展覽還真是第一次見。”

    在鄭州,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的專項展覽,這的確還是第一次。促成這件事情的是二七區文化館館長牛雷莉。很多年前,在大多數人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懵懂時,牛雷莉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的大聲疾呼驚醒了。“馮老的執著令人感動,馮老的犀利令人敬佩。”從關注馮驥才開始,慢慢地,牛雷莉也對各種各樣的“非遺”項目產生了興趣。炭精畫就是她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的。

    2007年的一天,身為鄭州市政協委員的牛雷莉為了落實群眾反映的隴海路道路不平的問題,徒步隴海路察看,突然間,路邊的一個“專業畫像”小店引起了她的注意。炭精畫?什么是炭精畫?長期關注“非遺”的敏感,讓牛雷莉內心一動。果然,炭精畫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畫像技法,目前,全國還在堅持的寥寥無幾,有固定店鋪的也只有兩家。專業畫像的店主李建強與其父李開誠已經在鄭州經營畫像店20多年,如果不是牛雷莉,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賴以為生的手藝有一個炙熱的名字,是國家正在努力挖掘和保護的。2008年,炭精畫藝術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來進入名錄并不是終極目標,真正的保護其實剛剛開始。”牛雷莉十分認同這個理念。但是,怎么樣保護,確實是個難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其中手工技藝類占多數。我們當時也試著聯系企業家和商家,想促成他們的合作,但都沒有成功。許多傳統手藝一旦脫離了固有模式,便失去其本身存在的價值。”牛雷莉說,開發這個概念是絕對不能使用在文化遺產上的。國際上對文化遺產使用的概念是保護和利用。“我們已經和鄭州市群藝館聯系好,這里展出結束后,接下來會在群藝館繼續展出,方便更多的市民參觀。市民喜歡了,認可了,更多的人找他畫像,自然也緩解了傳承人的生存壓力。”

    保護現狀依然令人堪憂

    “‘非遺’不是某一級政府、哪一個部門的事,而是整個社會,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的。所以,在宣傳上,為了提高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度,我們另辟蹊徑。今年夏天,我們用高于成本的價格,收購了許多手工藝品,給予傳承人最實在的經濟扶助,然后我們開通熱線,把這些手工藝品,作為禮物送給參與活動的市民。”二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非遺專干介紹說,此次活動持續了兩三個月,一位獲贈香包的市民,恰巧有東南亞的親戚來探親,對香包愛不釋手,該市民繼續打熱線,想多要幾個,而之前,“非遺”對她來說,不過是個概念。

    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于2006年3月,6年來,在他們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非遺”從一個概念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現狀依然很嚴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日趨完整,但瀕危和消亡的速度并未減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趙黎濤介紹說,2011年2月,第三批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審會召開,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對全市各縣(市)區申報的76個項目進行了評審,在評審期間,一些專家認為有個申報項目單從文本看應該是個大項目,但單從文本看不出實際情況。經過聯系,專家們冒著雨雪到實地進行了察看,最終因該項目所依附的實物缺乏當地有效保護,受到了破壞和嚴重貶損,且資料缺失而放棄。

    “相當一部分項目因缺乏經費,保護現狀令人堪憂。有些項目因傳承人年事已高或體弱多病,又后繼乏人,已處于瀕危狀態,急需資金扶持保護。像我市國家級項目——新密超化吹歌,已歷經數百年傳承,現仍保存有600余年管子一具,300多年笙管一個。其流傳下來的笙、管制作工藝繁雜,要求極其嚴格,有別于現今流行的普通笙管,目前僅有2人還會制作。但因其經費缺乏,傳承人為了生計,只有到煤礦干點雜活,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省級項目‘猴加官’在全國獨有,傳承人魏義民老先生已86歲,且體弱多病,而其獨門絕技目前僅其一人在做,已處于瀕危。”

    而記者在采訪中得知一個不幸的消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艷目前因癌癥住院治療。作為河南省民間藝術展演團團長的張艷,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可謂是不遺余力,許多民間藝人都是通過她才從無人問津的狀態開始進入到公眾視線。

    每一項“非遺”后面都要有專家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認為,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建立了包括法律保護、政府保護、博物館保護、教育保護等在內的一整套保護體系。我國正在進入“非遺后時代”。

    “非遺后時代”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這個時期,有很多新的問題出現。確定了“非遺”,保護才剛剛開始,而不是結束。

    “我們沒有專家,一旦文化遺產申報成功了,問題就顯現出來了。”70歲仍為文化遺產保護而戰的馮驥才認為,現在是四級保護體系,國家一級、省一級、市一級、縣一級,加起來我們有400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我們絕大部分的文化遺產后面并沒有專家,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潘盛俊是河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的講師,最近其剛剛發表了一篇論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鄭州市為例》。其認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潘盛俊告訴記者,“加大宣傳力度,創造品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這一方面,二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走在了前面。今年7月,中心聘請了有“老鄭州活字典”之稱的自由撰稿人王瑞明和鄭州市楹聯協會會長郭增磊共同編寫“二七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

    “2008年全市進行普查時,我們共收錄有兩千多條線索,其中立項的有500個。想通過作者的深入走訪,把他們詳細地整理記錄下來。”馮驥才多次強調,我們保護文化遺產,不是我們現在拿它發財,我們要留給后人,要給后人共享,我們必須要讓后人知道我們原來的東西是什么樣子,它源頭是什么樣子。(原標題:非遺后時代保護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2012-11-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