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袁建龍見習記者張朝暉
“甭吭氣兒”、“得地兒”(受寵)、吃噪噘(挨訓挨吵)……這些詼諧的土語,都是源自嵩山的方言。近日,登封人馮長富編著的《嵩山方言》(詮釋)一書,經河南省版權局審查確認,現已出版。
馮長富是土生土長的登封人。18歲參加工作,單位不同省籍的同事閑聚噴闊兒,常用方言口語插科打諢,比如說“晚上”,北京人說“晚上”,山東人說“昏上”,河南人說“黑地”、“黑階”。細心的馮長富把老鄉說的、讀書發現的方言隨手記下,“40多年里我輯錄了嵩山方言一萬六千多句”。
據了解,《嵩山方言》(詮釋)一書共23卷,18.6萬字,內容涉及政治、歷史、農耕、民風民俗等十分豐富。
1976年夏,馮長富到西安時,問行人“哪兒有賣饃?”話音剛落,呼啦啦圍過來一群人,真把馮長富嚇了一跳,對方一句“你將假兒說啥?”差點沒讓他哭出來,家鄉話,老家人啊!原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大多是1942年從河南逃荒過來的。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中’‘得勁兒’這些土得掉渣兒的家鄉話把鄉情親情一下子凝聚在一起,親不親,家鄉人啊!”
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普通話”就是“雅言”,而“雅言”就是“嵩山話”。由于古代“雅”與“夏”二字互通,“雅言”也就是“夏言”,即夏人所說的話。我國著名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專家安金槐先生說:“夏族先公的主要活動區域和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就在河南境內以中岳嵩山為中心的豫西地區。”嵩山方言是民間古老文化的“活化石”。
“在當代文學作品中,閃現著很多嵩山方言。”馮長富舉例說,如楊蘭春創作的豫劇《朝陽溝》里面的“倭瓜”、“晌午”、“粘手”等等;再如張一弓的短篇小說《黑娃照相》里的“恁金貴”、“撥拉”、“不賴”,都是地道的嵩山方言。“還有古典名著《紅樓夢》,其中就有不少嵩山方言的痕跡,比如‘什么’、‘做什么’,書中用的是‘啥’、‘咋’。”
2009年4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面啟動,首項就是語言文字(方言)。據報載,2012年上海方言已進校園,河南目前也在著力制作本土方言電視劇目。
馮長富認為,一個地方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人文環境,往往存在于土話所承載的民間文學里,這是非常珍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登封老人耗時40余年編著出版《嵩山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