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路上的老鄭州影院,遠處的大戲院(河南人民劇院)清晰可見
圖片右邊那個大的尖頂房就是老鄭州電影院,前面那個小尖頂房就是好友老郭家,呵呵,好羨慕啊,他家的對面是三興里,我家就住在二七紀念塔正對面,后面就是鄭州電影院,離電影院很近,可以說近到電影院開演的鈴聲都能聽到(有些夸張,其實就幾步路),好友老郭家離電影院僅一墻之隔,他家有個窗戶正好對著鄭州電影院一個窗戶,透過窗戶可以一清二楚地看電影,這是最讓人羨慕的事(特別是附近的居民),我記得在他家看過電影,記不起是什么影片名了是黑白片。
還有個不掏錢看電影的地方就是我們上小學的學校“二七路小學”,學校有棟樓和電影院緊挨著,從二樓的一側矮墻下去,有一個小過道,有一米寬雙腿叉開蹬著墻上的洞攀爬大約有十米高就是鄭州電影院的窗戶,就這樣雙腿叉開蹬著墻趴在窗戶上看偷電影,看到激動得時候還不能過于興奮不然的話會掉下來,F在想想真后怕(真的掉下來,不摔個全死也得摔個半死,就這樣,有時進入小過道抬頭一看上面一些窗戶口上都是雙腿叉開蹬著墻看電影的人);叵肫饋砦覀兡莻年代的孩子們玩的就是一個淘氣,那個年代沒錢不說,即便是一張電影票也非常難求。還有很多有關看電影的趣事:涂改電影票、等退票、買電影票等等都能勾起往日的追憶......
鄭州影院是解放后鄭州開業的第一家電影院,首映的影片是蘇聯片《莫斯科之夜》,就在現在天然商廈的位置,建商業大廈那年電影院扒了。這一年,敦睦路的明星影劇院,長春路(如今的太康路)的明星電影院,喬家門的黎明影劇院等七八家影院接連開業。1954年,省政府遷往鄭州,為了解決省直機關干部、家屬的文化生活問題,利用河南飯店禮堂開辦了“河南電影院”,當時那一塊還是一片荒郊野地呢。
那時的電影院分三種,一種是光放電影的電影院,一種是既放電影又唱戲的影劇院,還有一種是一些大單位的禮堂俱樂部。
很多電影院都是臨時改建的,也沒考慮到群眾的需要,影院的地面都是平的。像當時的河南電影院就是這樣,但為了不擋住后面的觀眾,就在前面擺上矮凳子,越往后凳腿越高。坐在后面的觀眾只能吊著腿坐,看場電影下來腿都麻了。很多電影院都是條凳,連靠背都沒有,看電影很受罪,但是人們看電影的熱情還是很高。我見過有個姑娘看完電影,從后排的凳子下來雙腿發麻,連路都不能走,過了很長時間才緩過勁,慢慢離開。
上世紀60年代,鄭州的電影院共有十來家,我所知道的有七八家,比如位于東大街的解放電影院、位于黃河路和文化路交叉口附近的建文電影院,此外還有二七電影院、工人文化宮電影院、太康電影院等。太康電影院(后來更名為818電影院)在太康路鄭州購書中心對面大約有50米遠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民主路東側,現在好像改成倉庫了。
“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常演《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樣板戲,其他的電影都封存了。當時的電影《清宮秘史》在“文化大革命”中還遭到全國性的批判。
人民影劇院,1955年改名為百花影劇院,1969年改名為東方紅影劇院。
80年代東方紅影劇院
東方紅影劇院建于1949年,地處鄭州市火車站地區正興街37號,當時取名為中原影劇院。1952年改名為人民電影院,1955年改名為百花影劇院,1969年改名為東方紅影劇院。
影劇院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舞臺高18米,深14米,臺口寬12米,高8米;副臺兩個,各長10米,高6米,寬5米,原設計座位1900個,隨著社會的需求及文化事業的發展,影劇院歷經5次大的改造,現影劇院已由單一的影劇經營轉變為具有多廳制的綜合性文化娛樂設施,F建有一個600多座豪華座椅的影劇大廳,并配有DTS立體聲音響;舞臺配有自動升降吊桿及寬敞的演員化妝、服裝間;另有一個80座、一個60座的豪華SR電影放映小廳;影劇院還建起了一個40座的震撼投影小廳,一個15座的袖珍投影小廳。各放映廳都安裝了冷暖空調及通風設備,給觀眾提供一個環境舒適、優美的娛樂場所。影劇院還建立了招待所,并組建了鄭州市百花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室內外廣告業務!
自建院以來,劇院先后接待了我國一大批著名文藝表演團體及許多著名文藝表演藝術家、歌唱家來院演出,也接待了彭真、蕭勁光等許多中央領導來院觀摩指導。東方紅影劇院歷年來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一直是鄭州市的重點影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