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二七塔:凝聚百姓集體記憶的圖騰

2013/10/18 15:50:58 點擊數(shù): 【字體:

 

 

    從今天起,我們將陸續(xù)從讀者熱議的候選地標中選擇能夠反映公眾民意、體現(xiàn)河南特色的標志性建筑或建設工程,以新聞的視角為您講述“地標故事”。

    推選理由

    河南省檔案館館員劉志遠:1971年國慶節(jié),我第一次站上二七塔,看到了黃河。這種登高望遠的暢快淋漓,給我的人生奮斗歷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二七塔設計者之一、鄭州畫院副院長禹化興:

    二七塔象征著鄭州在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它的存在極其耀眼,是凝聚一個城市共同情感和集體記憶的精神家園。

    鄭州市退休職工馬裕民:

    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二七塔,我驕傲!

    閱讀提示

    她是數(shù)百萬市民心中的精神家園,她是鄭州消耗膠卷最多的地方,她是直播鄭州都市生活的精彩屏幕,她在百姓生活中留下了最直接、最深入、最密集的印記,她是所在城市變遷的“目擊證人”——這個美譽河南乃至全國的所在,名叫鄭州二七紀念塔。

    截至目前,在持續(xù)進行的河南地標評選活動中,“二七塔”是我們從參評讀者的話語里聽到最多的三個字。我們相信,這個明確而熱切的信息指向,源于民眾內(nèi)心的表達。

    二七塔,是一座憑吊鄭州兩位革命烈士的建筑,即便從最先的木質(zhì)塔體算起,至今她存世的時間也不足60年。作為一件國寶級文物,二七塔顯得有些年輕了,然而,年輕并不能消減她崇高的地位,也遮掩不了她散發(fā)出的光芒。

    好吧,我們來梳理一下二七塔的前世和今生,看看這座建筑曾經(jīng)怎樣影響并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二七塔照片做嫁妝

    8月12日,鄭州悶熱,高溫37℃。

    下午3點,二七廣場人流不息。二七塔前,一位身穿綠上衣的老人引起記者的注意。他神情肅穆,立正、敬禮,然后以塔身為背景讓人幫他拍照。老人說他叫秦志國,72歲,來自山東沂蒙山區(qū)農(nóng)村。1986年10月,秦老先生曾來過鄭州,頭件事就是參觀二七塔。“我這是第二次來拜訪二七塔,她在我心里神圣得很。”老先生說,聽說現(xiàn)在二七塔正進行內(nèi)部改造,無法登臨,他有點遺憾。

    每天,馬裕民都會看到像秦老先生一樣面對二七塔表達崇敬之情的人。“有些老太太甚至把塔當成了靈性神物,跪地磕頭,許愿禱告。”馬裕民是二七塔管理處退休職工,他說這種情景讓他們既無奈又感動。

    人們對二七塔的情感皈依,體現(xiàn)在心動化為行動上。

    “上中學時,我就知道鄭州有個二七塔,但是,來看二七塔的心愿卻讓姐姐搶了先,這事叫我很長時間都耿耿于懷。”鄭州市民朱先生回憶,他老家在平頂山一個貧窮的山村,上世紀80年代初,姐姐輟學,打算去鄭州學習裁剪。為給姐姐交學費,父親賣掉了家里唯一一頭豬,換得200塊錢。臨行前,父親囑咐女兒:“學不成技術(shù)就回來,但要替我看看二七塔。”姐姐在鄭州待了幾天,覺得不適應,于是挑了個晴朗日子跑到二七廣場,在二七塔前拍了一張照片帶回家。

    照片上的姐姐滿面笑容,身后的二七塔巍峨高聳。父親認真地把照片放進相框里,叮囑家人“誰都不能動”。“當時我又嫉妒又羨慕,鬧著要去鄭州看二七塔。父親不準,我哭了一整天。”朱先生說,姐姐的照片讓他大受刺激,他把課本里介紹二七塔的文章背得滾瓜爛熟,發(fā)誓長大后一定要到鄭州登上二七塔。幾年后,姐姐出嫁,那張二七塔的照片當做嫁妝帶走了。

    坐落在鄭州市二七廣場上的二七塔,就這樣接受著人們的膜拜和欣賞,如同一塊磁石吸引著擁向鄭州的各路客商、游客和普通民眾。“據(jù)粗略統(tǒng)計,每年登二七塔的人有200多萬。”當過二七塔檢票員的馬裕民自豪地說。

    書記和市民的默契

    二七塔曾讓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經(jīng)歷了一次難忘而有趣的采訪。

    2006年8月,中央電視臺制作《平安鄭州》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邀請了鄭州市委書記王文超和市民代表。為測評市民與市委書記之間的默契程度,撒貝寧在任何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設計了三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請大家任意寫下一個人名或地名,但要讓所有人一看就知道是鄭州。結(jié)果揭曉后,市委書記和市民代表的答案完全一致,都是“二七紀念塔”。事后,撒貝寧說“我服了”。

    撒貝寧或許不知道,在河南老百姓心里,二七塔早已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這個塔的地位和作用幾乎等同于他們天天離不了的油鹽醬醋。市委書記和市民答案的高度一致,可以理解為官方和民間對一座建筑的認可,高度趨同。

    作為一個特殊印記,二七塔在鄭州城市發(fā)展和民眾心目中所產(chǎn)生的奇妙化學反應和情感糾纏,讓人感嘆——

    從上世紀70年代起,二七塔就走在了傳播鄭州文化的最前沿,如中國人民郵政發(fā)行超過600萬枚的“二七塔”郵票;2002~2003年,鄭州印制的二七塔郵資封使用量高達1200萬枚;眾多商家以二七塔為品牌注冊商標,“雙塔牌”奶粉哺育了鄭州一代人,“雙塔牌”油漆曾“刷”進千家萬戶,還有“雙塔牌”肥皂、白酒、啤酒,以二七塔為主打圖案的“綠城牌”香煙等,一度讓鄭州人過著“雙塔生活”;省會幾乎所有財務人員都使用過以雙塔為商標的“二七牌”復寫紙;一家劇院的舞臺背景是高聳的雙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鄭州黨政機關對外寄出的賀年卡多為二七塔圖案;以二七塔圖案印制發(fā)行的糧票、布票、購物券、參觀券、稅務發(fā)票等20多種票證,如今已成為人們競相收藏的“古董”……

    值得提及的是,二七塔也贏得了年輕人的青睞。2005年,鄭州大學、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和河南財經(jīng)學院曾做過一項抽樣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超過七成的人在沒來鄭州前就知道二七塔,近73%的受訪者認同二七塔是鄭州的標志。

    二七塔是發(fā)生在鄭州的一場政治流血事件的紀念性產(chǎn)物,她的問世散發(fā)出耀眼光芒,直抵民眾內(nèi)心……

    萬人登塔眺黃河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化部和中國美術(shù)協(xié)會組織了一個100項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活動,河南入選兩項,二七大罷工和焦裕祿事跡。”今年8月11日上午,在鄭州市文化宮路一間畫室里,年近古稀的老畫家禹化興正整理他多年來以二七塔為主題的畫作。“我毫不懷疑二七塔作為二七大罷工事件的一個重要載體,能入選這次國家級紀念項目。”他說。

    1926年10月,鄭州鐵路局工會負責人汪勝友、司文德被軍閥吳佩孚殺害,兩人的頭顱被懸掛在鄭州當時的長春橋頭,位置就在今天二七塔下。1951年秋,鄭州市將長春橋舊址擴建為二七廣場,不久建起一座21米高的多面體木塔。禹化興透露,建木塔最初是為了宣傳鄭州舉辦的城鄉(xiāng)物資交流大會。后來,木塔成為市民憑吊汪勝友、司文德兩位烈士的紀念性建筑。

    1971年夏,木塔倒塌,鄭州市即著手修建一座永久性紀念塔。當年,鄭州市革委會抽調(diào)全市10多名頂級高手組成美術(shù)組,設計新塔造型。禹化興成為其中一員。

    “鄭州市革委會主任王輝是建筑行家,新塔是在他的親自指揮下修建的。”禹老說,新塔面向全省征集設計方案,收到80多份文稿,“我當時在省工人文化宮,負責新塔樣式征集文稿展覽。老實說,80多個設計都不錯,但沒有讓人心動的感覺。”他說,后來王輝提出“搞雙塔造型”的建議,寓意紀念兩位烈士。“大家覺得創(chuàng)意不錯,幾個月后,基本接近現(xiàn)在二七塔形象的設計方案出來了,并且將塔高拔到了63米。”

    1971年7月1日,一個飄著小雨的早晨,新二七塔的建設開始了,當時要求國慶節(jié)前必須竣工。王輝每天都趕到二七廣場督導建造,風雨無阻。禹老透露,二七塔的建筑用材,除白水泥外,從鋼筋、琉璃瓦到塔鐘都是鄭州的地產(chǎn)貨,有的材料甚至是臨時專為二七塔造出來的。禹老說,負責塔體施工的是鄭州市第一建筑公司,在他的印象里,當年的施工如同一次浩大的戰(zhàn)役。

    當年夏天,二七廣場被封閉起來,所有車輛改道行駛,30部施工車輛晝夜不停,300多人的施工隊伍輪流干活。同年9月27日,新塔建設大會戰(zhàn)順利完工,一個城市經(jīng)典就此落成。當年10月1日,流光溢彩的二七塔開門迎賓,鄭州市民歡欣鼓舞,萬人空巷,排隊登塔。

    “那是當時鄭州的第一高度啊,站在塔頂能一眼望到幾十公里外的黃河。”馬裕民如是描述當天的盛況:成千上萬人聚集二七廣場,造成上下塔的進口和出口全都堵死,只好調(diào)集解放軍維持秩序,加強安全,“當天我們早上6點開門,一直忙到晚上12點才閉塔下班,5分錢一張的門票賣出去一萬多張……”

    與周總理“擦肩而過”

    2004年6月的一天,發(fā)生在二七塔的一幕,讓馬裕民感慨萬千。

    一位行動遲緩的老人來到二七塔,盯著檢票員馬裕民問:“你不認識我了?我年輕時經(jīng)常來這里聽東方紅。”馬裕民認出了老人,連忙替他買了張門票,陪他乘電梯升到塔頂。當渾厚悠揚的樂曲在準點時響起,老人忍不住落淚了,說只有到二七塔,才能聽到讓他魂牽夢繞的“東方紅”。

    聽二七塔鐘聲的老人是鄭州鐵路局一名退休工人。在鄭州,無數(shù)人對二七塔鐘聲懷有深厚情愫。“當年,電信局特派7個職工控制鐘聲,聲音是借助機械銅錘敲打鋼條發(fā)出來的,特別好聽。如果塔上鐘表走錯了時間,馬上就有市民打電話詢問,弄得我們都很緊張。”馬裕民說。

    木塔建好那年,馬裕民出生;新塔落成那年,馬裕民調(diào)來工作。“我好像生來就是為二七塔服務的。”老馬說,1971年9月,他和31名符合“三好條件”(政治表現(xiàn)好、家庭出身好、相貌個頭好)的知青同學從鄭州五七農(nóng)場選調(diào)到二七塔管理處,被分配到群工部,做售票、檢票工作。“很累,但也很充實。”馬裕民講了一件趣事,來二七塔頭三個月,他們想請假洗個澡,領導不準,說“我來一年都沒洗過澡,都給我忍著吧”。

    和馬裕民一同調(diào)到二七塔的楊冬菊、劉培珍如今也已退休,當年她倆在接待室工作。劉培珍回憶,當時規(guī)定所有人統(tǒng)一穿著藍白相間的工作服,天天學習“老三篇”,一周回家一次,嚴格執(zhí)行婚戀“土政策”——男不滿26歲、女不到24歲不能結(jié)婚。“就這,我心里優(yōu)越感老強,找對象還得我挑。為啥?在這兒上班地位高唄!”楊冬菊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當年,周總理的一次巡訪,讓楊冬菊、劉培珍終身難忘。1973年10月14日,周恩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參觀完洛陽龍門石窟,當晚回到鄭州。車隊經(jīng)過二七廣場時,周恩來坐在車內(nèi)聽到上空飄來東方紅樂曲,透過車窗紗看到二七塔,贊賞地說“這么好的建筑,為什么不宣傳呢”。

    “當時,我們準備了筆墨,想請周總理給二七塔題字,很遺憾,他太忙了,沒有登塔。”劉培珍說。

    1974年,解放軍畫報第二期封底率先登出二七塔大幅彩照。從此,二七塔雄姿陸續(xù)出現(xiàn)在全國媒體,迅速向海內(nèi)外傳播。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09-08-1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