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期間,鄭州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加上省會遷鄭,可謂雙喜臨門,鄭州沒少從各地“悶聲叨菜”。3年時間,一舉將一個小縣城像變戲法似的擺弄成為全省龍頭老大。
鄭州人民公園,清脆的鳥啼傳遞著春秋更替;開封大相國寺,晨鐘暮鼓回蕩著斗轉星移。風流水轉,鄭州“雛鳳清于老鳳聲”,而開封則“古道西風瘦馬”了。文章的順敘、倒敘、插敘,或者能夠一探鄭州的濫觴和開封凹陷與隆起的源頭。
八方支援,鄭州迅速崛起
一個城市,一旦成為區域政治中心,就具有不可抗拒的競爭力、吸引力,從而也有了巨大的活力。一旦政治中心喪失,城市功能的剝離是不能承受之重。鄭州、開封,就是這樣的標本。
鄭州城市的繁盛,可追溯到3600多年前的商代,當時作為商的都城,這里具有相當規模。盤庚遷都到殷后,鄭州風光不再。
1994年出版的《鄭州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歷程》和《鄭州市志》,記錄了鄭州數千年的發展狀況:從發現的商城遺址看,商城垣周長7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1948年10月鄭縣解放成立鄭州市,市區面積僅比商城的面積大1.8平方公里。如果不是史料作證,人們很難相信,經歷3600多年的發展,當時鄭州市區水泥路面僅0.73公里,路燈44盞,且常停電,6公里長的磚溝下水道常年淤塞,失去排水功能;居民靠轆轤打井水生活。當時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馬路不平,電燈不明,無風三尺土,下雨滿街泥”。
而當時鄭州的工業,滿打滿算也就僅有幾家卷煙、打包、面粉等手工作坊和年發電120千瓦時的小電廠,工業總產值約30萬元。
省會遷鄭,鄭州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沒少從各地“悶聲叨菜”。
時任鄭州市“歡迎省會遷鄭委員會”主任的王均智說,1952年任鄭州市委副書記兼總工會主席的李文甫被調到中南局工作,在討論發展紡織工業時,有人主張在長沙發展紡織工業,他極力主張在鄭州建廠,理由是河南產棉多,可以就地生產,最終鄭州成了當時全國有名的紡織城。
磨料磨具號稱機械工業的牙齒,中國要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沒有砂輪什么也啃不下。
亞洲最大的砂輪廠——鄭州第二砂輪廠當時由民主德國援建,投資額幾乎相當于在鄭州新建的5個國棉廠。由于投資巨大,被稱為“第157個項目”(當時已有“156項蘇聯援助項目”)。這個廠于1953年5月在武漢成立籌備處,數月后,鄭州叨了這盤菜。
建設鄭州五大棉紡廠的省建五公司,前身是1953年創建的“中南紡織管理局工程公司”,鄭州也從武漢“叨來”。
鄭州不但從各地“叨”工業“大菜”,還抓住機遇“叨”人才,以迎接工業化浪潮的到來。
中原工學院是1957年從山西“叨來”,河南工業大學(原鄭州糧食學院)由北京“叨來”,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醫學院,甚至像鄭州七中這樣的學校,也都是從開封“叨來”……
省會是全省城市之“長子”,省內的優勢資源向其傾斜,智力資源充足,經濟、城市、人口催化式成長。“一五”和“二五”期間,國家在鄭州投資興建了65個大中型骨干企業、47個以重工業為主的大中型企業,產品銷向四方,財富流回本地,鄭州迅速崛起。省會遷鄭短短三年,鄭州GDP就越過了老大開封。
失去省會“冠冕”,開封凹陷
60公里外,開封凝望西邊的鄭州眼神復雜。有焦灼,或許還有點“不忿兒”。
毋庸諱言,鄭州“搶”走省會短短三年就后來居上。昔日的開封,先失“黃袍”,再失“省會”冠冕,八面威風不再。來自民間的說法更為直白——開封“凹陷”了。
記者2005年5月的采訪本,記錄了開封“凹陷”的情況。當時記者沿著街道看景致,只有當河南大學、省府前街、省府后街、御街名稱從眼前掠過時,才有種恍惚——這么多掛著“河南”、“省府”、“皇家”的單位和道路,提示著這兒才是七朝都城,元明清民國的河南省會,千百年來河南的中心。駐足省府前街一店鋪,記者由衷感嘆:“開封,祖上闊過!”
一聲感嘆,激活了店主的話匣子:“可不,上世紀與外地人說開封,是最讓人驕傲的事。且不說北宋八方爭奏,萬國來朝,單就河南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電冰箱、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縫紉機、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都出自開封,就讓人揚眉吐氣。可誰會想到,昔日鄭州后綴不叫做‘州’而叫‘縣’的地兒,一躍成為中原第一大城市,而開封守了七朝古都的名分,到最后還是‘晚節不保’,給‘凹陷’了。”
開封凹陷的現實是,交通地位的蛻變,改變了開封的繁榮模式;各界名流,社會賢達,工商翹楚等社會上層結構成員的遷鄭,讓開封缺少發展的“定海神針”;最優秀的文化傳承和“皇城根”意識,成就了開封,也拖累了開封。開封這艘巨大的船體左右搖擺,一直處于方向迷失狀態。
上世紀50年代提出建“玻璃城”,60年代提出建“化工城、電子城”,70年代提出發展“輕紡城”,80年代主張要“輕起來”發展“旅游城”。進入90年代,企業集體患上了“改革恐懼癥”。1993年,開封全市本級財政收入為2.17億元,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96億元。當時坊間流傳的一句順口溜,成為開封凹陷的真實寫照:“道路不平墊煤渣,電燈不亮點洋蠟,上月工資下月發,現在干脆就不發。”
輿論10年喊“開封”
覆蓋著歷史土壤的七朝古都緣何落魄到如此境地?1994年3月,經濟日報刊發長篇通訊叩問:《開封何時能“開封”》。
城內城外人好幾次“投石擊水”,包公湖偶有微瀾,但很快復歸平靜。
開封,“封”之何固?“開”之何難?官媒群體發問之后,民間不懈尋找阻止開封下滑的“剎車擋”。開封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副主任徐鐵滾、市建委調研員宋僖信、省人大代表尹志國、河南大學教授耿明齋,不遺余力地呼吁“鄭汴聯體”、“鄭汴一體化”發展,只有這樣,開封才有復興的希望。
于是,幾年間,“鄭汴一體化”在開封、鄭州大熱。兩地平面媒體,連篇累牘地多方位進行探討。兩地知名網站大河網和宋韻網論壇,開展了一場數萬網民參與的大討論。雙方觀點針鋒相對,“鄭州不應該兼并開封,讓‘窮親戚’給拖垮了”、“開封不能讓鄭州‘吃’了”……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說不過就在網上對罵。
10年“口水戰”,開封要“開封”復興的這個宏大命題,成為一枕黃粱。2005年,鄭州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4個開封創造的產值,前者的地方財政收入比后者高近10倍。如果把18個省轄市看做是組成中原城市群這只木桶的18塊木板,開封就是最短的那塊。
2005年的開封,“晉升”為全球輿論的“風暴眼”。是年5月22日,《紐約時報》罕見地用中文標題,發表了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評論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
文章說,今天的開封骯臟貧窮,地位無足輕重,小得連機場也沒有。這種破落相更讓我們看清楚了財富聚散的無常。要知道,11世紀的開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過一百萬,而當時倫敦的人口只有1.5萬人。回望中國中部消失在歷史塵埃里的大都會開封,美國人應該以開封為鑒。不然,即使像紐約這樣偉大的城市,也總有一天會墮落為哈得遜河上的開封。
這篇文章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軒然大波與討論。時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看后寫道:“我讀后感慨萬千。我們的古都開封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反面典型。開封之所以如此,我們不必過多地分析,重要的是現在如何在我們手里把開封建設好、發展好,使之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展示共產黨人的執政能力。我建議省委、省政府專題研究一下,把振興開封作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來實施。”
是年10月25日,時任省長李成玉在省政府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優先推動鄭汴一體化。全面加強鄭汴兩市在功能、城區、空間、產業、服務、生態等6個方面的對接。”
開封山陜甘會館戲臺,有兩句關于戲的對聯:臺上笑,臺下笑,臺上臺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10年“開封”,倒真像山陜甘會館戲臺上演的戲,唱的人笑,看的人也笑。笑過了,也就散了。
這次開封的復興,除了塵世的凡人在關注,大相國寺里還有千手觀音,并且每個手指上都有一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