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陽,每逢春節,長輩要給晚輩們發壓歲錢,并多用一些連號新幣。
壓歲錢古稱“壓勝錢”、“厭勝錢”、“壓祟錢”、“押歲錢”等,被歸為花錢類。
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在正面多以吉祥文字,如“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唐朝時期,宮廷盛行春日散錢,當時人們把春節這天作為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而當時在民間還沒有拜年的習俗。
宋元以后,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習俗就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
明清時期,長者用紅繩串連著壓歲錢送于晚輩。
民國時期,長輩則用紅紙包100文銅錢作為壓歲錢,其寓意為“長命百歲”。
貨幣改為紙鈔后,長輩多用連號新鈔賜予晚輩,有“連連好運”、“連連高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