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古書畫升溫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方面,前兩年的熱門板塊當代藝術在金融危機后步入調整,一些買家轉而進入書畫板塊以求“避險”;另一方面,個別名頭較大的古書畫上拍,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買家的購買欲望。在春拍之后,一些媒體對古書畫大唱“回暖”之聲,但是客觀講,當前國內古書畫收藏仍存在不少問題,假畫依舊泛濫,收藏投資風險不可忽視,盲目樂觀還為時過早。
一、不要片面追求名頭
古書畫升溫雖令人可喜,但一些拍賣公司為了吸引買家的眼球或為了制造轟動效應,片面追求名頭,動輒宋元或“明四家”,拿假畫充數,實在令人擔憂。有的拍賣公司號稱征集到宋徽宗的花鳥、唐寅的行書,八大的山水,但拍品卻令人慘不忍睹,離真跡相去甚遠。如今“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畫作在拍場屢見不絕,清“揚州八怪”的拍品更比比皆是,然相當比例都是贗品。
查一下雅昌藝術網,僅近一年內上拍的八大山人書畫就多達百件之多!某家大公司一次上拍竟有數件之多!然筆者在幾大拍賣公司看到的八大山人拍品卻罕有真跡,即便拍出上千萬元的《××圖》也是不折不扣的冒牌貨。這樣搞下去,用不了幾年,拍場上流通的八大山人書畫豈不將大大超過國家館藏?實在是荒唐可笑。近一年,國內拍場上仇英、文征明、八大山人、唐伯虎、鄭板橋最炙手可熱,成為“名星大牌”,大家蜂擁而起追逐名頭,于是不少粗制濫造的古書畫拍品紛紛涌上拍場,買家要高度警惕。
二、小心真假《石渠寶笈》
近年,在古書畫征集上國內買家格外迷信追捧《石渠寶笈》,由于被其著錄過的拍品往往能拍出千萬元的天價,于是大家開始紛紛在《石渠寶笈》上挖空心思做文章,有的公司甚至拿它大肆炒作宣傳。雖然《石渠寶笈》也收進了少量偽作,但皇家收藏畢竟非民間可比。到幾大博物館陳列轉一轉,銘心絕品大多是其著錄過的,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看一看國內近幾年拍價超千萬元的古書畫,哪個不是打著《石渠寶笈》著錄的旗號?惲壽平的《載鶴圖》(3696萬元)、馬遠的《溪山秋爽圖》(3024萬元)成交,莫不是拿《石渠寶笈》做金字招牌。但要警惕“金字招牌”有時也暗藏陷阱,搞不好大價錢買來的也可能是垃圾,這樣的教訓此前并不鮮見。所以,對待《石渠寶笈》也要謹慎小心,特別是對那些冒充的假《石渠寶笈》,要避而遠之。多到博物館去了解研究一下真正的《石渠寶笈》畫作和乾隆五璽、八璽鈐印格式手法,對買家無疑大有幫助。
三、買家自身要懂鑒賞
古書畫市場之所以出現問題,關鍵是買家不懂鑒賞,缺乏真偽識別能力。在短時間內可以速成一個當代藝術的大收藏家,但卻絕不可能搖身一變成古書畫的大藏家,因為收藏古書畫還需要買家能鑒會賞,對中國書畫史有較深的了解。特別是要能鑒別真偽,否則在魚龍混雜的拍場只能上當受騙。回望一下近代的古書畫收藏大家,無一位不是大鑒賞家、大書畫家。
一件書畫作品的真偽判斷,歸根到底是對真偽進行比較,尋找兩者差異的過程。欲辨偽必先識真,識真是辨偽的前提與基礎。很難想象,一個從未目睹真跡的藏家,會對作品的真偽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欲投資古代書畫的藏家,應想方設法觀賞真跡。由于古代書畫的真品名跡大多珍藏于各大博物館中,到博物館去目睹它們的廬山真面,恐怕是提高辨偽水平與能力最有效可行的辦法。在各大博物館中,故宮、上博、遼博、南京博物院珍藏的古書畫數量最多,體系最全,多到這些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一定會獲益匪淺。對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不同朝代的時代差別及每個名家的風格面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與了解,再回到藝術品市場后,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一些困惑也將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未對真跡親眼目睹,進行一番細致的研究與了解,而冒然在魚龍混雜的拍賣市場出手,必將是盲人摸象,為制假者所害。因此,多看真跡、懂得鑒賞對投資古書畫不可或缺。
四、萬勿盲目迷信專家
近兩年國內藝術品投資日盛,特別是書畫被人們當作投資保值的重要品種,許多企業人土也紛紛看好這個市場,持資介入。但由于他們對藝術品多缺乏認知,真偽難以分辨,所以尋找投資顧問,由專家為其掌眼的現象普遍。讓專家掌眼雖然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但專家不可能萬無一失,他們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有時甚至一次判斷失誤即可使上百萬元的投資付諸東流。
更有一些所謂的“專家”故作模樣,亂說一氣,對市場造假一無所知,其結果只能使買家誤入歧途,這樣的專家時下不在少數。因而,專家意見僅可參考,那種只管出錢而把生殺大權交由專家定奪的辦法是十分危險的,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購買藝術品最終憑借的是眼力,而非耳功。買家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真偽識別能力才是根本,舍此別無捷徑,眼力不高的買家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我認為,古書畫只有“貨真價實”,行情才能持續長久。否則,靠炒作或人為“托市”,都只能是瞬間一熱而已。眼下,古書畫行情稍有好轉,大家要格外珍惜,如果任其一哄而上,發展下去只能將古書畫搞臭搞爛。只有嚴格把關,為買家著想,從長線考慮,規范經營,才不會是“短命行情”。【原標題:古書畫升溫莫成"短命行情" 買家自身要懂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