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滑臺春秋》、《滑縣地方志》、《滑縣戲曲志》等史料記載,二夾弦和一位山東鄆城的秀才有關。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鄆城有一位秀才,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經天緯地之才,卻屢次名落孫山。家中度日艱難,全靠妻子紡線織布換取錢糧,養家糊口。
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個大男人沒有用,不能讓一家老少安居樂業。一次他聽到紡車的“吱吱”聲,不尤隨著紡線的節奏輕輕哼了起來。妻子聽到他的音調,也和著他有節奏的哼唱。久而久之,兩人竟然在紡織的時候養成了哼唱的習慣,音調也相對固定下來。
后來有些朋友來看望秀才,聽到兩人的哼唱,大為驚詫,連連稱贊音調優美。秀才遂邀請一些好友自制了幾件樂器,又自編了一些曲目,鄉里鄉親自娛自樂。此后恰逢年饉,莊稼顆粒無收,眼看大家就要餓死。秀才和一班朋友商量一番,都說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外出尋找活路。
于是,秀才和朋友們開始走四方。每到一處,大家拉開場子,演唱秀才所編的民間小調,倒也吸引了不少聽眾。天長日久,秀才的小調竟然在山東各地廣泛流傳,頗受大家的喜愛,于是就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此后的200余年,花鼓丁香的名頭越來越響,可是秀才的尊姓大名卻沒有留下,也算是一件極為可惜的事情。
和二胡相比,四股弦的琴弦多出兩根,這也是它和二胡最大的區別。擁有獨特的演奏樂器,二夾弦自然有著獨有的魅力。
委婉細膩的音樂配以明快圓潤的唱腔,100多年前,二夾弦甫一亮相,就在中原地區扎下了根,立下了足。雖說其不能和一些大戲相比,但在豫、魯、晉、冀、皖等地享有很高的聲譽,尤其在豫北滑縣地區,那時的二夾弦已成為當地逢年過節登臺表演必不可少的曲目。
到了1897年,山東遭遇水患,老百姓紛紛離家逃荒。滑縣與山東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藝之鄉,因此許多山東的藝人來到滑縣,其中就包括秀才的傳人馬振海、吳保德等。他們來到滑縣萬古鎮樵邱村,一方面搭臺演唱,賺取銀錢以度難關,一方面和當地的藝人切磋技藝,探討戲曲。
當時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間戲曲藝人當數俎興太。他和幾位山東的藝人見面之后,都極為佩服對方精湛的演唱技藝,雙方難免惺惺惜惺惺,相見恨晚。俎興太聽了一段花鼓丁香后,大加贊嘆,認為這種民間小調一定會在滑縣流行起來。
隨后,他們一起參加了滑縣的一些廟會,希望能夠利用廟會一炮打響。可是現實極為殘酷,花鼓丁香并沒有得到滑縣老百姓的廣泛認同,和那些經常在滑縣演出的大平調、大弦戲等相比,來自山東的花鼓丁香無法吸引滑縣人民的目光。
痛定思痛,俎興太和來自山東的藝人認為必須對花鼓丁香加以改進,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如此這般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俎興太提出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劇種之長,創新獨特的板式和曲牌,自制多種演奏樂器,將花鼓丁香發展成一個新穎的劇種。這個設想得到了馬振海、吳保德等人的一致贊同,大家靜下心來共同討論,刻苦鉆研,虛心向老藝人請教,私下里反復琢磨演練。
歷經千辛萬苦,俎興太和其他藝人終于創出了一門新的戲曲劇種。1899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萬古鎮樵邱村辦廟會的日子,也是俎興太和新劇種亮相的日子。
藝人們在廟會上試演了《王小趕腳兒》、《小貨郎》、《賣桿草》、《藍橋》等幾部短劇,臺下的觀眾聽了之后,叫好聲不絕于耳。藝人們連演數日,在當地引起巨大轟動。
由于這種戲的主要演奏樂器是四股弦,當地又稱為二夾弦,遂以此命名該劇種。從那時起,二夾弦開始廣泛流行于滑縣。
在滑縣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俎興太并沒有忘記開山鼻祖。他和那些山東的藝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愿意回到山東老家匯報演出,一則讓老家人看看花鼓丁香的新發展,另外也算是紀念當年秀才的功績。
經過細致的準備,二夾弦的全體藝人在當年九月登上奔赴山東的路程。整整半年的時間,他們踏遍了山東全境,讓二夾弦的音調響徹了齊魯大地。至此,二夾弦這一新興劇種在河南、山東迅速發展,短短十幾年就出現了36家表演二夾弦的班社。
新中國成立后,萬古鎮樵邱村二夾弦劇團更紅火了,足跡踏遍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每到一處,演出都異常火爆,常有路遠的鄉親為了看一出二夾弦,夜里就上路了。臺下人山人海,叫好聲此起彼伏,也刺激著臺上的演員更加賣力。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劇團不得不常常加演數場。
后來,萬古鎮樵邱村二夾弦劇團參加了鄭州花園口會戰慰問演出,并與長垣班社合并,稱為“東方紅二夾弦劇團”。到了上世紀80年代,部分二夾弦老藝人為了挽救二夾弦這一劇種,在萬古鎮樵邱村重新組織人員,開始表演二夾弦,希望二夾弦能夠傳承延續下來。
如今,在滑縣僅剩下樵邱村還有二夾弦的表演隊伍,這塊誕生二夾弦的土地有著深厚的二夾弦感情。從這塊土地上走出的二夾弦藝人已經傳至第五代,他們繼承了創始人俎興太的品質,癡迷于民間曲藝,孜孜不倦研習二夾弦。
2008年6月,二夾弦被國家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標題:滑縣二夾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