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舞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征服大自然的進程中形成的征戰舞蹈,在古代對敵的白刃作戰中,鼓聲就是進攻的命令,鼓聲就是戰斗的號角,具有激發斗志,鼓舞勇氣協同對敵進攻動作,以及習武練兵,祝捷慶功的作用。表演中鼓手腰間系鼓,通過陣式變換,一面對打,一面用舞蹈的形式來體現戰場上武士們與敵方面對面進行撕殺的場景。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信陵救趙,椎晉鄙于安陽”“孫龐斗智”“楚漢爭霜”到“明成祖毖后禍,彰德建有強藩”直至近代匪患成災,戰亂不已,干戈不息,加上本地寺院廟宇林立,祭祀活動長年不斷,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成就了戰鼓舞的形成與發展。
伴隨著戰鼓舞的傳承,“戰鼓文化”同樣豐富多彩在群眾中代代相傳。只要說到鼓,談起來津津有味,滔滔不絕。
殷商時期,武王伐紂與“哼”“哈”二將作戰,連敗數陣,九天玄女示意姜子牙用鼓來破二將邪法。武王連夜做大鼓九十九面,擂鼓助陣,大敗“哼”“哈”二將,因此有了“擊鼓震天將”的說法。又有“擂鼓助闖王”的傳說,明未清初,清軍入關,闖王義軍兵敗退至漳水南,漳河南岸呂村一帶群眾集中戰鼓千百面,鼓手臉上畫譜,背上扎靠旗,形似天兵天將,突然間,萬鼓轟鳴,天昏地暗,霹靂震耳,河水暴漲,似千軍萬馬從天而降,清軍震驚,敗陣而去。還有“寺院靈光”“鼓聲助廟”等傳說,以上傳說把鼓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神話,這種演義的說法,反映了戰鼓文化的精彩。
據“文化共享工程”《厚重河南》介紹,黃帝是鼓的發明者,至今已有9000年的歷史,與蚩尤作戰,80面奎鼓齊鳴,聲震千里,使蚩尤聞風喪膽,逃往西南地區,從未踏進中原一步,《山海經上說:上古時期中原地區部落首領軒轅黃帝獵到一只怪獸,叫做(kui)扒其皮做成鼓。
一九三五年在安陽殷墟發掘出一面已朽爛的木腔蟒皮鼓,這是商代有鼓的實物證據。
安陽縣誌 “民間藝術”一節記載,距今1000多年的宋代,安陽東部“覺云寺”修建竣工佛像落成時,呂村戰鼓參加了舉行的開光儀式。說明宋代以前,已有戰鼓舞的存在。
以上介紹,間接印證了群眾中傳說的可信性。
呂村戰鼓舞以戰爭為素材,用鼓作為道具,用擊鼓對打等舞蹈動作進行表演,體現出古代戰爭的氛圍,整個戰鼓舞突出刻劃了武士們衛國殺敵,駛騁疆場的壯觀景象,表現了軍旅征戰生活,是獨具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瑰寶,戰鼓舞有舞的韻味,又有鼓的剛強,堪稱“舞蹈藝術”中的奇葩。
戰鼓舞由十六個主要鼓點組合而成,以2/4拍為主,分為四段,各有側重,節奏緊湊,打起來鏗鏘有力欲罷不能,聽起來催人奮進,動作剛健大方,變化多端,打擊方式包括二人對打、四人對打、輪番對打;單槌對擊、雙槌對擊、交替打擊,步伐有:走、退、撩步、蹲步、馬步、偷步、跳步、前弓步、側馬步,古樹盤根步十三種步伐和六種變化陣勢。
戰鼓舞的曲譜分為六大部分:聚將鼓點,是召集馬步將官的號令,三點卯點:代表古代軍旅三次清點人數,三卯不到開刀聞斬,嚴肅軍紀,排兵布陣四個鼓點,由此出現六種陣式:一字長蛇陣、四方陣、太極陣、八卦陣、并列長蛇陣。霸王雙鞭陣占領兩廂,是在格斗中布陣,在布陣中格斗,形似隨著戰斗的瞬間變化,隨時調整陣法,兩軍廝殺鼓點,步兵撕殺《獅子滾繡球》,形似敵對雙方象滾繡球一樣戰作一團,再現了戰爭的殘烈,而太極陣形似敵對雙方利用地形、地物、如土丘,柴垛等障礙物,你追我趕進行格斗,再現“消滅敵人,保護自己”的戰術意圖,馬步側身,騎馬襠,單槌打擊,雙槌對打,交替打擊,是騎士們與正面,側面之敵。廝殺的再現,窮追猛打,普天同慶,則反映追殺殘敵,歡慶勝利之意,通過以上介紹的鼓點和動作把戰鼓舞征戰特征表現得淋漓至盡。
戰鼓舞在表演形式上,表演隊伍可大可小,四個鼓手組成一組,即可完成整個舞蹈動作,也可組成數十組,由小鑼、小釵領舞,配合大鐃、大釵、尖子號等樂器,形成龐大的表演陣容,氣勢磅礴恢弘,可在舞臺表演,也可在廣場,街道、庭院等地表演,適應各類不同的重大節日,開工慶典,迎賓娶嫁等喜慶場合的要求,在豫北廣大城鄉,戰鼓舞獨特的藝術形式,豐厚的文化積淀,氣勢恢弘的表演,極強的民俗性,深受廣大城鄉群眾的厚愛。
呂村有句諺語“喝了呂村水(兒)誰也會打幾槌(兒)”反映了戰鼓舞的普及程度,但在那特殊的年代,戰鼓舞同其它行業一樣,同樣受到了嚴重沖擊,一度。鼓息舞停,直到69年,在原支書南太生的主持下籌集資金,尋找做鼓人,做鼓12面,又購置銅器,在老藝人的協助下,譜寫了戰鼓簡譜,培養出四名鼓手,在中原第一個恢復了即將失傳的民間藝術,又相繼培養了第一批女子鼓手,挖掘整理了已失傳的大鼓表演動作,在上級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相繼購置一米半大鼓14面、懷鼓180面,各類銅器一百多件,服裝幾百套,曾先后赴開封、鄭州、周口、南京、武漢、浙江、邯鄲等地展示演技。參加了“別子法官”電視劇拍攝、九市縣電視臺“迎仟禧年”電視報導和市縣春節文藝晚會、游園等活動,完成了迎接“中俄友誼之旅——中國行”,“俄羅斯訪華團”、“迎奧運圣火傳遞”、“全國太極拳比賽”、“市縣各類運動會”等大型演出任務,服務了政府中心工作和各類喜慶活動,中央、省、市、縣電視臺,河南日報、大河報、安陽日報、鄭州晚報等新聞單位都不同程度的對戰鼓舞進行專訪和報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安陽縣誌”等書,記載了呂村戰鼓情況介紹,在半個世紀中,呂村戰鼓舞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榮譽,56年、84年代表安陽赴省城參加第四屆、第五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并兩次獲一等獎;03年被市宣傳部、文化局授予“民間藝術基地”、“優秀文化陣地”所在鄉鎮;09年獲“省級民間藝術之鄉”;91年獲“安陽洹水民間藝術大賽”特等獎;09年、10年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為銀獎和展演獎,連續三年“安陽市元宵節民間藝術表演”三次一等獎,05-07年安陽縣民間藝術比賽兩次獲一等獎、一次特別獎,目前,呂村戰鼓舞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俱往矣。在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呂村戰鼓克服困難,再展宏圖,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長盛不衰,永遠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