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書法作品最早出現是1921年左右。著名學者羅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筆寫成楹聯,后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聯》為書名付印,成為一部最早的甲骨文書法集,是甲骨文書法史上的一件大事。1927年,羅振玉又將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的集字楹聯收入集內,以《殷墟文字楹帖匯編》為名由東方學會石印出版,共收400余聯,在當時甲骨文可識不足千字之時,能集出如此豐富的楹聯,可謂極變化之能事。之后,著名甲骨學家董作賓先生,不僅對甲骨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而且還對甲骨書法頗有研究,其甲骨文書法生動自然,氣韻貫通,筆力渾厚,綿里藏針,面貌自新,啟迪著后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甲骨書法或篆刻作品多有出現,甲骨文書法也在一些大型的書法展覽中的比重有所加大,許多青年作者在繼承前輩優(yōu)秀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拓寬視野,涵養(yǎng)學識,作品質量顯著提高。1994年安陽舉行了中國安陽甲骨文發(fā)現95周年國際學術紀念會,大會在殷墟博物苑舉辦了甲骨文書法篆刻藝術作品國際大展。1995年以來,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方興未艾、勢頭強勁。全國各地連續(xù)開展了一系列學術性和展示性紀念活動,引起中外學術界、書法界等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是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和文化發(fā)展的需求而發(fā)展的,它為傳統書法藝術增添了新的內容,且綻放出生命異彩。
一、漢字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載體
甲骨學是一幢房子,甲骨文字好比是房子的主人。研究甲骨學和書法藝術要先了解這幢房子,知曉它的基本結構、作用、內容和屬性,再到具體研究甲骨文字和書法藝術就會從一般意義的理解上升到對具體對象的理性把握和深入了解。研究甲骨學、文字文化及書法藝術能夠幫助人們從具體特點中領悟甲骨學的時代意義和歷史文化進程的必然性。
甲骨文字作為一種至今仍可使用的古文字,其與當今漢字的楷書形態(tài)有著天然的聯系,因而,研究甲骨文字對于當代研習者更具有意義。古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甲骨文作為漢字的早期形體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書寫和交流的語言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獨特性所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甲骨文作為一種文字文化藝術的存在,其文字的書體美、象形美自有其已被認知或仍未被全部認知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作為漢字書法藝術,甲骨文書法有著自身成熟的文化審美理論的構成體系。作為漢字字形,其書法藝術價值博大精深,甲骨文書法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書法書體亦更具學術和藝術價值。甲骨文字作為漢字的源頭,當今的研習與傳播對于發(fā)掘和傳播民族文化、提升愛國興邦促進文化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古文字研習的文化價值
漢字手寫功能因為計算機等電子信息產品的廣泛應用而相對減弱,因而漢字手寫的應用層面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層面的相互聯系亦明顯弱化。因此,溯本求源,重視漢字中古文字特別是甲骨文字的學習與研究更具深遠意義,其學術價值、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更有待通過廣泛的學習進行深入探求。甲骨文字因其多是帶有因形賦意的“圖畫文字”的直觀性,更易喚起習作者尋根問源的民族文化情結。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這個傳承有其不同的層面,一是筆法、技法的傳承。二是藝術風格精神動力的傳承。藝術作為智慧之源可以是一種健康情緒的標榜和宣泄,藝術生命中的真善美和宇宙生命的自然體驗及其靈性油然而生,科學和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先驅推動并引領社會進步。三是藝術求新求變的傳承。求新求變是藝術的屬性,美術價值的潛移默化和審美作用對人類社會進步具有深層意義。通過對古文字因形尋意的生成過程的探究與追摹臨習,可以了解文化與藝術的產生與發(fā)展,理解人類勞動與創(chuàng)造,進步與文明的歷程,對勞動創(chuàng)造了文化,藝術是文化精神的載體,鑒古開今有利民族大業(yè)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古文字的藝術性與時代意義
以甲骨文字為代表的漢字古文字因其獨特的構成形式,是自然社會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的產物,它是以自然形態(tài)為基礎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文化見證。因此,漢字首先是文化形態(tài),再是藝術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其文化屬性和時代意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
文字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高度結合與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漢字的書寫過程和藝術發(fā)展過程相伴而生。中國書法是獨特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藝術奇葩。古漢字因其構成和書寫的藝術性,傳承了民族先前勞動者的智慧與生活形態(tài)。書法將民族歷史與民族文化、民族藝術與民族精神等集為一身。它的生命力同樣也需要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去發(fā)揚光大。書法是遵循結構學和美學原理表現自然與社會、歷史與文化的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隨著社會進步,時代發(fā)展和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書法藝術會給人們帶來更為豐富的藝術享受。藝術作品的文化屬性,同樣決定了作者所處的時代屬性,作者在追求文字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通過學習和生活體驗,必然被真善美的藝術真諦所熏陶、所修正、所營養(yǎng),從而成為肩負民族大業(yè)發(fā)展的文化使者,這也正是提倡學習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現實需要和社會責任。
四、享受藝術形式開啟當代社會文化精神大門
漢字書寫中的書法藝術是漢文化最具核心的表現形式。其使用、書寫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體驗和感悟中華民族文化精粹的教化過程,這一點在當代,特別是對廣大青少年更具特殊深遠的意義。書法藝術作為民族文化是高尚藝術形式的典型代表。當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不甚協調,特別是精神層面問題重重。一些浮華、頹廢并帶有侵蝕性的毒素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多層泛濫,而高尚、純正、善美的社會道德品質和人們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受到極其嚴重的剝蝕與影響。如何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進程中使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情操和社會公德意識得以再造?僅靠空洞的說教和麻木引導成效甚微。如何使人們通過自覺學習并生成內在動力,孜孜不倦地追求進步與向善,將藝術的修煉生成社會認同并廣泛受益的文化形態(tài),用文化藝術形式開啟文化精神大門,用追求這一形式中的習作過程修養(yǎng)自身的道德品質?因此,接受優(yōu)秀傳統文化,研習書法可謂有效途徑之一。費孝通先生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書法藝術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生活藝術價值帶有社會普通認知的廣泛性。書法藝術的學習,其條件簡易方便人皆可行。書法學習的修道過程,是人們由書寫及字,由字及文,由文及藝術與歷史人文的汲取營養(yǎng)的過程。書法習作要求人們訓練并積累健康專一的良好習作規(guī)范。可以講,追求真善美是書法藝術的全部內含,其中的習作者個人意志、心態(tài)、性情、學養(yǎng)都在追摹和習作的過程中形成,高尚的藝術形式可以對人們的精神品質層面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學習古文字,研習書法藝術的過程,是修養(yǎng)性格、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文化情操的過程。社會的高尚文化及其自身學養(yǎng)自然其中。人們可以通過歷史和當今書法藝術的審美體驗,書法藝術學習的豐富內涵得到自身的營養(yǎng)和啟發(fā)。這同樣對塑造人的品格,提升文化品位是不言而喻的。文字文化和書法藝術的生命力一定會伴隨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愈顯其強大的生命力。(作者系安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原標題:甲骨文書法發(fā)展與當代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