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安陽 >> 走進安陽 >> 印象安陽 >> 瀏覽安陽

青山綠水漏子頭

2013/11/12 14:38:57 點擊數: 【字體:

    自從成為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首批傳統村落后,又聽說漏子頭村列入了國家住建廳公布的名單。扎根在十萬大山之中的林州市石板巖鄉漏子頭村的名氣愈來愈大,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回味漏子頭村酸甜,把脈漏子頭村古今,它坐處在“太行平湖”西側,雄踞海拔1300公尺的“太行屋脊”,西毗山西省平順縣寺頭鄉小場街的崇山峻嶺,是真正的得天獨厚。讓我們品詩賞月,把酒臨風,聆聽它孕育出的一串串故事。

    村落嬗變

    遠在萬水千山之壑,漏子頭村的自然村名雖蹊蹺有加,但別具一格,生僻有味。原來,地處荒野深山的村莊山徑崎嶇,連牧羊女都不能前行。有一段險路,人們通過狹隘之處,只能舉手扒住岸石,吸氣收腹,身體上下移動,不能手拿東西亂占空間,如此才能通過。由于窄小無隙,通過此段非常艱難,遂取意滴水滲漏之意,因而稱“漏子”。“子”為詞后綴,為虛詞,沒實在意義。又因地勢高突險峻,方言有山頭、峰頭、崖頭、巖頭和房頭的叫法。在實詞上可作方位名詞。兩層意思組成“漏子頭”地名。漏子頭村的特征被一組現代詞組揭示得一干二凈。

    當時,漏子頭地段的雙清溝村莊戶人家見證著漏子頭村的所有與神秘。據悉,按照傳統風俗,村民們在敬祖篩選建筑廟堂時,一般都采用壓石漂席的辦法,將落席之處標作吉祥之地,也就是選定的廟址。在龍王廟選址時漂席漂到了孤石地村,那里在南北20里地長的村邊,很不適中。后又放飛漂到了南水,這里又是地狹,面窄,坡陡,塊小,不能建廟。后來,三次漂席恰恰又漂到了南邊的漏子頭附近,村民們隨即選定地址,在漏子頭地段建成了龍王廟,功于祈雨。隨著時日的推移,上香,祭典,敬仰、焚香的煙火不絕,村民、商賈、僧侶、市民不斷,差旅、食宿、人流陡增,服務供給急匆,集市漸漸形成,臨邊的漏子頭村的地理位置在村民心中的份量越來越重要,村民們干脆將漏子頭村附近的多個小村統稱為村名。隨著龍王廟的建成竣工,雙清溝村的叫法也隨被廢止。并樹立碑文以紀之。推算更改時間已至120年有余。

    全村總人口530口人,總面積7000畝。其中土地面積380畝。漏子頭包括15個自然村,如東嘴、上庵、對臼凹、小闖頭、黑山背、龍脖等。山妹純樸可愛,青山綠水豪邁。一些現成的自然、地貌、植被都被貫以響亮的名稱。如:下山虎、龜馱背、兩仙下棋、七節風、石門溝、百鳥朝鳳、石象把門等,表達著特有的風俗、風情、故事、傳統。

    青龍石碾

    我們佇立在竹林村的一座閑棄的石院傍,村支書馬存生講,該院坐北朝南,6間堂屋,4間東屋,這些房子已有200多年了,北屋門框門扇上還書寫著“大躍進萬歲”、“三面紅旗萬歲”、“人民公社萬歲”字樣的門聯。馬存生與白金林主人介紹,竹林村共有80多人,這家房產是由金林姥爺、姥姥們過繼而來的,山村空氣質量好,兩位老人分別高壽到83歲和94歲,很美滿。房子建在崖頭,山勢向西懸了30多米,崖下可容放二三百只山羊。是座典型的群山民居宅地,也應承了村民的一種居住習俗吧。每逢午飯、晚餐,本就山高,人少,心靜的村民就會自覺地端碗來到房后的小廣場山神廟前,說山下山上,人間地獄,夫榮妻貴,厚古薄今,煞是風情。

    村中石碾石磨乃古已有之,屬黎民生活必備之物。論之漏子頭15個自然村,村村有石碾石磨,人人靠石碾石磨生活。在院南的一臺斑駁廢舊的石碾上,石砣依舊,砣框已松懈變軟,橫桿脫落,顏色通體漆黑一團,石碾碾盤及石砣表面溝渠紋理清晰可見。碾盤平整,色澤山青,野雨漂洗,本質潔凈,堪稱美玉,很是詩意。看上去雖人去、碾停、驢散、街空,但那昔日牲畜頭戴“捂眼”,早晚轉悠拉碾的情景似在眼前,依稀可見。石碾如此實在,這樣承受,那般特色,因勢轉變,像東方山頂的太陽,溝壑的氤氳,山澗的細流不可改變。依據房前屋后的慣例,這臺石碾產權自然歸屬白金林一家所有。隨著電力的發展,特別是新時期農網改造工程的開展,林州農電服務的提升,電機設備的增加,有上百年運齡的石碾就漸漸偏離了人們的視野,慢慢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了。零星使用也只是碾些花生瓣、花椒粉、豆面之類的糧食和牲畜雜糧。陳年石碾,悠哉歲月,它用忠誠也碾壓出了一條規矩:“碾磨千家用,壞了主人修”,這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期間,10多年碾臺就需要修理一次。通過風剝雨蝕,連年運轉,碾道凹了再鋪,砣渠磨了再鐫,用鏨刻下了有序的溝紋,落下目光,銘刻記憶,是圖存,是希寄,是新穎,是生計啊!在場的村支書馬存生、村干部秦太生都敘述著自己親身經歷過對磨盤、磨砣、磨軸、磨框、磨道、磨臺的維修次數,很是興奮。村民們解釋道,碾砣碾盤磨平如不刻新,在碾壓糧食的過程中,就會出現盤面的豆、谷、米、面之類的糧食不斷向內擁積在砣軸周圍,愈來愈厚,以致不能轉動,從而影響正常加工作業。所以,到了盤、砣紋理受損程度,家人自然就會找人保養檢修。

    也是習俗,也是施恩,也是行好,也是尊稱。對于本地的石碾石磨一般地都有官號雅稱,石碾稱作“青龍碾”,石磨稱作“白虎磨”,如此賦予“青龍”、“白虎”之桂冠,威風凜凜,好不精神,一是鎮殺天災人禍,另則表明村民對什物的愛撫親昵。竹林村共有四臺石碾。白金林老家的青龍碾,位置挨南,路近,陽光方便,所以每當農閑,這里一直是村婦聚集繁忙加工糧食的場地。自然也形成了山坳間人頭攢動勞作的風景線。說到這些有青龍石碾制作的材料來源,支書馬存生透露:碾盤和碾砣都是來自當地的特有石礦石質,是鄉民從村西山坳中的一個叫外谷嘴的地方開掘轉運而來的,然后再由本村的石匠制作完成。昔日靠畜力拉動的石碾,現在已少見畜力蹤影。過去旺產年頭,全村包括騾、驢、馬、牛大牲畜都要養到200多頭,僅山羊一項也要飼養1000多只。現在,隨著經營思想的改變,年輕人已不再圈養,并投入高價營生而去。

    春蠶吐絲

    處在太行山腹的漏子頭村地段,在解放前,一般分為竹林到沙嶺、大嶺,有200畝蠶地。黑山地到東山嘴有150畝。南寺到小闖頭有100畝。相傳的養蠶能手有秦氏兩家。總人口有十四五人,終年投工投勞,繅絲買賣,足以養活家人。當地村民都把蠶之品種歸結為家蠶和山蠶兩種。山蠶以桑葉為蠶食原料,家蠶以菜葉為蠶食原料。每當蠶食過后,滿山樹葉都會留下多彩,多孔、多邊、多形、多變的花色樹葉,密密麻麻,四面透風,極為壯觀。

    村支書馬存生和70多歲的老干部馬成榜指說車外的巍峨山嶺,錯落條田,語氣遲緩,神思凝重:自古村民們就有“勤奮補拙、四季不歇”的進取性格,大家背靠青山,綠坡無邊,自給自足,牧羊放蠶。每逢春秋兩季,善男信女們都會憑著祖傳的養殖工藝、技術,三三兩兩相攜,默默無聞操辦。他們信步祖輩們曾經踏實奔波的亂石叢、黃土層,染晨靄暮雨,伴斜徑山坳,留印下匆匆的身影。陽春三月,艷陽高照,和風送暖,村民提上家里特制的、存生的、密封的大竹籃,將在家撫養備好的熱孵成形的幼蛾,擺放在藍底層面,送放到遍布桑林桑樹野葉的地塊山谷。然后又仔細地一只只,一個個親手將幼蛾分揀出來,用線絲將蠕動欲飛的幼蛾蟲系好,站在樹旁樹枝,拴在桑葉,桑枝,桑條,桑干之上,給欲將展翅高翔的幼蛾一個和和美美、溫溫馨馨、美美滿滿的生存環境。

    一樹綠葉,一片飛蛾,一天陽光,一線景色。漫天的香風甜雨,被神化的飛蛾信物所享用,等有兩個多月時長,時間老人便促成幼蛾漸漸長成成蛾,分布于不盡的樹葉、樹枝上。通過滋潤滋生滋養積累,大蛾便面臨繁育生子泛蠶,并被人工移植到其它樹上繁衍。這一時期,村民會及時派人常住山坡石庵,一天三送飯,看守蠶田,以防蠶蟲被野鳥啄食。

    春蠶通過整季的調整勞作,吐絲釋放,老死成蛹,完成又一次質變。碩大的、飽滿的、鮮艷的蠶繭被蠶民收摘于家中,欣喜萬分。勤勉的蠶民會辛勞地將一籃一籃收摘回家的蠶結分揀,飽滿、色正、圓大的是上等品,與質地細小、粗劣、烏黑的有所區別。前者留下來作為第二年新的子種,用于明年的出蛾品種。所剩虧秕的都集中到一起進行高溫、蒸化、蛻變,然后再行手工抽絲,廣益民生。完成抽絲留落下孤蛹,可當作桌上餐用佳品,充饑度日,蠶便完成了這一個循環升華之使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安陽晚報(2013-10-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