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史稱“虞舜”的一位賢者便被從民間推薦出來。按世系,舜也是黃帝的后裔。自顓頊高陽氏之子窮蟬到舜,已歷七世,皆微為庶人。起初,時已年邁的帝堯命舜攝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取得攝政之權后,便將鯀誅殺于羽山,而后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接受父親治水的教訓,禹改用了疏導的辦法。傳說他在外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不敢有絲毫懈怠,終于將洪水導入開挖的河道,消除了為害多年的洪澇災害。鯀治水九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據《漢書?河洫(音xù)志》記載:“內黃界中有澤,方數十里,環立有堤,蓋鯀所筑”。《大名府志》曰:“浚縣北有鯀堤;內黃亦有之”。《重修滑縣志》記述更詳,說是:“鯀堤在今硝河坡東,臨河廢縣東北。南端起于東、西白茅,歷后河、高王廟,直達于濮陽縣境,延長五十余里…… ”。
關于禹導大河的記載,見之于《尚書?禹貢》,說是東過鞏縣洛水至浚縣大伾(音pī)山,北流入海。今修《安陽市志》曰:“禹治水,大河(古稱黃河為大河)經武陟北流,過淇縣東,浚縣東,滑縣西,內黃西,湯陰東,安陽東,臨漳東,成安東,由滄州入渤海。”因禹導河治水有功,古書上稱這段河為禹河。古老的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國遠古時代的帝王都城大多沿黃河兩岸修建并發展,也因黃河洪水泛濫而不斷遷移。史載周定王五年,黃河在豫境“大徙”,史稱此為黃河第一次較大的改道。在內黃一帶,原本流經內黃西側的黃河卻流動到內黃東部,向北流淌的禹河就此斷絕,只留下一片黃水大洼,史稱黃澤或黃溝。周以前的夏朝與商朝,也曾有帝王建都于亳,但這時氏族公社已經解體,中國的歷史已進入奴隸社會。尋覓鯀堤遺跡,漫步禹河故道,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遠古時代一睹先民們戰天斗地的宏大場面,但“堵”與“導”留給后人的哲理性思考,卻遠比欣賞一派山水風光更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