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紂王
【成語典故】:血流漂杵 (xuè liú piāo chǔ)
【成語出處】出自《尚書.武成》:“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成語釋義】杵,搗物的棒槌。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來。形容戰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朝歌淵源】朝歌是商代末期都城,也是4000年前東方最繁華的都市,特別是帝辛(殷紂王)時期,是中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與商王朝軍隊在朝歌城南的牧野大戰,一舉滅商。
【成語故事】
公元前11世紀(具體年代目前尚無定論,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是前1046年),周部落首領姬發(就是后來的周武王)趁商朝軍隊征伐東夷后防空虛之機,率兵討伐商王帝辛,很多小的諸侯國紛紛響應,聯盟大軍在孟津會師之后繼續東進。伐紂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一座又一座商朝城池,來到距商朝都城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聯軍在這里召開了誓師大會,列舉了帝辛的種種罪狀,號召全體將士齊心協力,推翻帝辛的殘暴統治。
山雨欲來之時,帝辛卻還在朝歌城摘星樓上和寵妃飲酒取樂。相傳,帝辛晚年,貪圖享樂,不問國事,任由幾個奸佞小人把持朝政,欺下瞞上,迫害忠良。這時忽然聽到周軍進攻的消息,帝辛一時之間慌了手腳,那些平日里只知道溜須拍馬禍國殃民的無恥之輩,此時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帝辛冷靜下來,才想起來自己的主力部隊還在東夷前線,雖然捷報早就傳回來了,但是大軍調動絕非一日之功。遠水解不了近渴,匆忙之間帝辛想到了多年來的戰俘和奴隸,他馬上下令,將這些人編為軍隊,開赴牧野戰場。
牧野之戰拉開了大幕。改朝換代總得有幾場關鍵戰役,而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改朝換代的第一戰,它的結果影響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
據《史記》記載,周軍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周軍加上其他方國的軍隊,總兵力估計不會超過十萬。而被帝辛驅趕到牧野前線的商軍有七十萬(一說十七萬)。無論如何,僅就軍隊人數比較,顯然是帝辛占上風。然而致命的一點是,帝辛的部隊主要由其他方國的戰俘和老年奴隸組成,軍心渙散,戰斗力很差,他們甚至還盼著周軍趕快來解放他們。這樣一來,勝負的天平就發生了傾斜。
果然,等兩軍沖鋒的號角一想起來,以周軍為首的部落聯軍精神抖擻,如虎入羊群般殺入商軍陣中。而商軍士兵本來心中就不情愿,到了生死關頭,更不會去為帝辛賣命,紛紛倒轉矛頭,反戈一擊,沖向商軍的大部隊。一場混戰開始了,很多人尚在猶豫之中,已作了周軍刀下之鬼;更多人在大部隊的沖擊踐踏之下丟了性命。結果商軍大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據《逸周書•世俘》記載,武王伐紂,共擊斃商軍和商的屬國軍隊約十八萬人,生俘三十三萬人。雖然用 “血流漂杵”來形容有些夸張,但當時的慘烈血腥景象也由此可見一斑。
帝辛逃回朝歌,知道大勢已去,末日不遠,就蹈火自焚了。商朝就此滅亡。
【成語示例】
若崩厥角齊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一回
【原文附錄】
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于四海,而萬姓悅服。
——《尚書.武成》節選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史記.周本紀》節選
【成語延伸】前徒倒戈 反戈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