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總角之交 (zǒng jiǎo zhī jiāo)
總角之宴 (zǒng jiǎo zhī yàn)
總角之好 (zǒng jiǎo zhī hǎo)
【典故出處】《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成語釋意】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朋友。《詩經(jīng)》中把兒童的發(fā)髻稱作“角”,后來人們習(xí)慣稱童年時代為“總角”。《晉書·何劭傳》:“劭字敬祖,少與武有總角之好。”
【朝歌淵源】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頭發(fā)扎成髻。借指童年時期,幼年。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指童年時期就結(jié)交的朋友。 意同總角之宴
【成語故事】
《 氓》是《詩經(jīng)》中一首帶有敘事性質(zhì)的抒情長詩。作品通過一位被損害、被遺棄的婦女的自述,描寫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夫婦間所常見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詩中女主人公無可告示、無處申訴的哀苦、難言的悔恨和決絕的心志,至今讀來仍使我們深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