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鎮王橋村位于?h縣城西一公里處,緊臨衛河,素以“豆腐之鄉”的美譽聞名豫北。王橋豆腐、豆腐皮的制作保留著中國最古老、最傳統的工藝。
王橋村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村落。早在明代,村里就設有豆腐作坊,數百年來經久不衰。不過也有人說王橋村制作豆腐的歷史遠遠早于明代,始于東漢光武年間,至今已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
王橋村村委會副主任端木憲福說:“村里原有的村志和碑記都詳細記載了王橋村做豆腐、豆腐皮的歷史,只可惜村志和碑記如今都難找尋了。”
這個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記者走訪了幾家正在做豆腐的作坊。村民告訴記者,他們祖祖輩輩都會做豆腐、豆腐皮。每年臘月二十至正月初一是王橋村人最忙的時節。
王橋豆腐不僅在用料上講究,且做工異常精細,至今仍為純手工制作,因而得以保留大豆的絕大部分營養成分。
“王橋豆腐的制作過程包括撿豆、泡豆、磨豆、濾渣、煮漿、點鹵、壓制7道工序。每0.5公斤黃豆能做出2.5公斤豆腐。而豆腐皮,則是點鹵前鍋面上凝成的一層薄如紙張的豆蛋白。”村里年近80歲的陳克新老大爺向記者介紹。
在村民陳玉河的家庭作坊內,大鐵鍋里乳白的漿汁冒著陣陣熱氣。陳玉河正忙著用長長的鐵桿挑起薄薄的豆腐皮。他先用刀子將鐵鍋周圍邊沿處的豆腐皮劃開。直徑約兩米的豆腐皮被輕輕挑起時,在陽光下如蟬翼一般透亮。
“一鍋豆漿能挑七八張豆腐皮,大概每隔10分鐘能挑一張。倘若挑得多,豆腐皮的口感就不好了。而且一鍋最多泡20多公斤黃豆。如果泡多了,豆腐、豆腐皮的質量都會受到影響。”陳玉河向記者介紹說,挑出的豆腐皮是大豆精華中的精華,營養極其豐富。
挑豆腐皮可是個技術活,只有待豆漿到了90℃左右,漿面上出現小皺紋時,才可以挑。溫度太低或太高都不好。溫度太低,豆腐皮挑不成;溫度太高,挑出的豆腐皮口味欠佳,而且還影響豆腐皮和豆腐的質量。
等挑好豆腐皮,在滾燙的豆漿里均勻地點上鹵水,兩個小時后,新鮮白嫩、軟硬適中的豆腐就成形了。
用鹵水點制的豆腐比其他方式制成的豆腐更為鮮美,且富有營養。經壓制后的王橋豆腐棱角分明、極具彈性,便于儲運。王橋豆腐的最大特點是燉煮而不爛,煎炒而不碎,且味道純正。
多次來?h逛廟會、品嘗?h豆腐和豆腐皮的著名民俗專家、鄭州大學高天星教授說:“鶴壁的飲食文化不能丟掉。河南的菜是中國各種菜系之母!我在廟會上吃過浚縣的豆腐,在我吃過的20多個地方的豆腐中,?h的豆腐最好吃!如能將其精美包裝,在保證質量、保證原汁原味并且再起個好名字的情況下,一定可以打出品牌!”
如今王橋豆腐不僅供應本市,還銷往安陽、新鄉、開封、鄭州等地。(馬珂)(原標題:薄如蟬翼的王橋豆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