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吳二鍋花生米都是當地宴請賓客必不可少的傳統名吃。據說,它始于清朝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浚縣縣城鐘鼓樓附近的吳二鍋花生米是很有名的。3月8日,記者在鐘鼓樓附近找到了吳二鍋花生米的傳人吳希堂先生。吳希堂說,他已經在這里賣了幾十年花生米了。談及吳二鍋花生米名稱的來歷,吳希堂笑著說:“我父親吳好田,小名二鍋,他以前在街頭巷尾賣花生米出了名,人們都知道他叫二鍋,二鍋花生米便被人這樣叫起來了。”
隨后,記者隨吳希堂來到了他位于大伾山腳下、青壇路附近的家。還未進門,院子里花生米的清香便撲面而來。那些黃燦燦的花生堆成了山。吳希堂坐在院子里,繪聲繪色地向記者講解起整個制作流程來。
花生要選擇本地優質的大顆粒花生。將花生剝殼,篩選出好的花生仁,用八大料水、名貴天然中藥、碘鹽等浸泡腌制。撈出后,自然晾干。在大鐵鍋中加入黃河故道的細沙,用適當的火候,將細沙與晾干的花生仁混在一起,按同一個方向翻炒,直到花生仁從熱沙中浮起,里熟皮不脫。
采用傳統工藝經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的吳二鍋花生米,不僅勻稱、潔凈,吃起來也香焦酥脆,味道鮮美。記者拿起剛做好的花生米,放在嘴里一嚼,花生的清香便在齒間回旋開來,果然名不虛傳!
1983年,吳二鍋花生米參加廣州交易會,獲中外客商好評。吳希堂回憶說,參展會上,吳二鍋花生米還受到了不少老外的青睞。一位美國人在品嘗后,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并當場買下十幾斤,說要帶回國送給親友。1984年,吳二鍋花生米又被當地有關部門評為“風味小吃”,從此,獎項、榮譽接踵而至。
吳希堂說:“我們家弟兄4個都做花生生意。國家恢復個體經營的時候,父親提議說,還是干老本行吧,要是再不做,這老手藝就失傳了。說完,他就扛了個布袋,從別村買來花生,開始做起來,我們兄弟幾個就在一旁學……那時全縣城就我們一家會做這種花生米。”
那些日子,吳好田每天都會挎著盛滿鹵花生的籃子走街串巷地叫賣“鮮焦鹵花生米”,那悠長的叫賣聲不時地回蕩在一條條小巷子里。剛開始,人們一次只買5角1元錢的,回去一嘗,都說好。第二天,就有不少人再來買。之后越賣越出名,找二鍋花生米的人越來越多。有時凌晨1 時還有人找到家里買花生米。后來,他們干脆就在縣城鐘鼓樓附近住了下來。
“聽父親說,俺太爺那輩兒就開始賣花生米了,后來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家不讓個體戶單干了,這老手藝就中斷了。直到恢復個體經營,父親重操舊業。如今,我們的鹵花生已經是第四代了。”吳希堂笑道。
如今的吳二鍋花生米,已引進先進設備,采用真空包裝。由吳二鍋(吳好田小名)這一名字注冊的商標“吳二鍋花生米”,已暢銷全國。
“以前,吳二鍋花生米在浚縣雖然很出名,但還是沒有現在賣得好。如今再不用走街串巷叫賣,幾乎每天都有很多本地、外地的商家打電話進貨,也有很多人專門找到家里買。如今吳二鍋花生米還上了外地超市的貨架。現在一天的銷量幾乎要抵上過去一年的。”吳希堂樂呵呵地說。(馬珂)(原標題:四代相傳的吳二鍋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