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靈橋碑刻較完整地記錄了當地陶瓷燒造業的淵源及規模。
《柏靈橋重修碑記》記載:“邑西之人,借(制瓷)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自唐至元,羑河兩岸窯火燃燒了四五百年,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這里出土的瓷器雖未必為官方賞識,但深受平民喜愛。
滿坡盡是古瓷片
“四十五里燒造坡,從西邊山下沿著河坡到處都是窯。”得知記者是來尋訪古瓷窯遺址的,鶴壁集柏靈橋一帶的老伯、婦女,還有剛放暑假的孩子們爭相給我們引路,一礦家屬樓上一位大媽甚至站在陽臺上給我們介紹:“北京來人看,日本還來人看哩……”
走近羑河,就走進了瓷藝的世界。一河兩岸的羊腸小道上,因為沒有瘋長的野草遮掩,滿目所見盡是白色和黑色的瓷片,無論是純色的還是印花的,彎腰就可拾得一大把。河南岸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陶瓷碎片分層堆積,偶見煤塊或木炭模樣的小塊混雜其間。但是,一行幾個人忙活了多半個時辰,還是無緣覓得一組相對完整的瓷器殘片。我們和同行的鶴山區委宣傳部的同志打趣:沒能找到古窯場的成品庫,倒是找到了殘次品的填埋場。
規模、遺存北方獨有
鶴壁集的制瓷業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凡身世?作為民窯,典籍上是很難找到多少關于它的記述的。比較正式的如《湯陰縣志》有“邑西北五十里鶴壁為古瓷窯場,今廢”的記錄,但很不翔實。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鶴壁人李永行牽頭重修至今尚存的柏靈橋時立下的碑刻,才算比較完整地記錄了當地陶瓷燒造業的淵源及規模。
《柏靈橋重修碑記》說,有名士曰柏靈翁者“其父兄子侄世歷顯宦,曉風氣,識土性,游覽斯地,知此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因召是鄉人而授以配合之法,時人因其法成夫器,火熟之,發晶瑩色。后有巧匠,因而加厲利,斯普焉。邑西之人,借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碑文所說的邑,即湯邑,湯陰也。至于五色土,也就是制瓷所需的高嶺土、塑性黏土、硬質或半硬質黏土、長石、石英等礦物質。據地礦部門勘測,鶴壁太行山的這類瓷土,儲量超過千萬噸。
鶴壁集古瓷窯遺址聲名鵲起,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情,這與考古界至少兩位重要人物分不開——一個是畢生致力于古陶瓷研究的故宮博物院已故研究員、中國田野考古先驅陳萬里先生,一個是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楊寶順研究員。
鶴壁集古瓷窯最早見諸當代考古文獻,是在1952年陳萬里撰寫的《調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窯報告》里。時隔兩年,楊寶順在湯陰縣文化館和鶴壁集文化站的協助下,對鶴壁集古瓷窯遺址進行了首次考古勘察,認定其范圍之廣、遺物之豐富,為我國北方僅有。他將整理出的考古簡報《湯陰縣鶴壁古瓷窯遺址》發表在1956年第7期的《文物參考資料》上,立即在學界引起熱議,時年六十開外的陳萬里立即親蒞鶴壁考察,并寫出了著名的《鶴壁集印象》。在這篇文章里,這位著名的古陶瓷專家毫不掩飾自己對鶴壁集古瓷窯的偏愛:“從發現的瓷片看,鶴壁集古瓷器的制作非常復雜而精細,有著樸素的本質,裝飾畫上具有優美的地方風格。窯場范圍之廣,遠遠大于著名的修武當陽峪、禹縣窯及安陽的觀臺古瓷窯場,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瓷窯場遺址。”
窯火燃燒了四五百年
1963年,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鶴壁集古瓷窯遺址展開首次系統發掘,揭露遺址面積約600平方米,清理殘窯及作坊遺跡一處,出土瓷器及工具3700多件。1978年,為配合水利建設,市博物館又組織發掘遺址面積約250平方米,清理窯基一處,出土器物7000余件。盡管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面積僅占整個遺址面積的1%。,但還是為鶴壁集古瓷窯的興廢勾勒出了清晰的脈絡。
“民聚其地,耕且陶焉。”每一窯瓷器的原料都取自自然環境,每一窯瓷器的燒造又都脫離不了其社會條件。從已公開的考古報告看,鶴壁集制瓷業始于動蕩的晚唐時期,經過晚唐、五代的艱難發展,到北宋時期窯火漸燒漸旺,特別是隨著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采煤業在鶴壁集地區的出現,從北宋后期到金代,這里的制瓷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都達到了鼎盛。元政權確立以后,隨著暴政、饑荒以及中原人口的大量南遷,最終將熊熊窯火熄滅。
自唐至元,羑河兩岸窯火燃燒了四五個世紀,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這里出土的瓷器品種以唐白瓷、黑瓷、黃瓷,宋白瓷、黑瓷、褐瓷、黃瓷、三彩陶器和元鈞瓷為主,瓷器由最初單一的碗、盤、盆發展到壺、燈、爐、瓶、枕等,又由實用器具到俑、娛樂用具、玩具和飾品等。裝飾技法也龐雜繁多,除常見的白地黑花外,更有白釉醬花、白釉刺花、白釉剔花、白釉紅綠彩繪、白釉褐斑、鈞釉等十幾個門類,令同時期其他窯系難以望其項背。裝飾題材以常見的花草、飛禽、人物、民居等為主,風格樸素粗獷,生活氣息濃厚,地方風格突出,雖未必為官方賞識,但深受平民喜愛。
陶瓷文化薪火相傳
作為中國古代民間瓷苑的璀璨明珠,鶴壁集古瓷窯遺址早在1963年即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博物館的全部藏品中,鶴壁集古瓷窯出土的文物超過了半數。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不斷有日本、韓國、新加坡、英國、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學者來鶴考察古瓷窯遺址及出土的文物。出土的瓷器精品1973年還到***展出,一時引起轟動。
近年來,我市圍繞鶴壁集古瓷窯文化遺產保護、發掘、開發、利用的腳步一直不曾停下。市文物工作隊正組織力量加緊對古瓷窯考古成果進行深入總結、整理,有關論著不日即可脫稿。鶴山區政府也將鶴壁集古瓷窯的古瓷仿制品研發、生產和展覽,以及陶吧建設、鶴壁集古瓷窯博物館籌建等,列入文化產業項目重點推介,力圖讓悠久的陶瓷文明在古老的羑河之濱大放異彩。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車國勝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