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上溯到西漢,這里是黎陽縣,北宋政和五年,由于黃河水患改成了浚州,直到明洪武三年又降浚州為縣,成了浚縣。
浚縣懷抱著兩座山,一座是浮丘山,另一座就是大伾山。大伾山,歷史上曾一度被稱作黎陽山。有許多浚縣人只要遠離故土重返家鄉,遠遠望見這座山,望見山頂的八卦樓,心中就會涌起一陣熱浪,到家的感覺就真實了許多,在浚縣人心里,這就是一座圣山。在過去,知道大伾山的人不多,浚縣人一說大伾山,往往讓外地人理解成“大別山”,也鬧得浚縣人很尷尬。這幾年在旅游浪潮的推動下,經過浚縣人的不懈努力,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座山,他們也會說:“大伾山是座圣山,靈得很呢。”
大伾山海拔135米,在千里平原上顯得孤峰突起,加上它青石崢嶸,自成風韻,蒼松古柏相簇擁,古剎白云相陪襯,檐角的風鈴述說著千年的往事,落日的余輝映照著石崖上的苔痕,加之過往香客匆匆的身影,孤雁劃破長空的一聲鳴叫,使得大伾山愈顯神秘而莊嚴,這就讓人陡增了許多敬意和向往。千百年來,山上的八丈佛爺七丈樓,勾動多少尋古探幽者的思緒,啟動了多少詩人的靈感,讓多少藝術家和宗教信徒駐足。劉秀曾在這座山上設壇祭天,李世民曾在大石佛前頂禮膜拜,劉楨留下了《黎陽山賦》,王維奮筆寫下“藹藹黎陽川,孤峰沒云煙”,范成大拈須長吟“大伾山麓馬徘徊……”,王陽明、王鐸也來到這里,在蒼黛色的崖壁上題刻下了詩作。大伾山,就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寶典,也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它記錄了浚縣大禹時代的洪荒、隋唐瓦崗軍的吶喊、明清時期的繁榮,讓后人為之欣喜、為之自豪。因為有了這座山,浚縣便有了活鮮鮮的希望,浚縣人心中便有了沉甸甸的寄托;天南海北的外地人也便有了了解浚縣的窗口,有了透過窗口看浚縣的機緣。(張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