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收藏與交流 >> 瀏覽文章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2015/2/13 10:28:15 點擊數: 【字體: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松石間意”琴

  文/阮富春

  古琴藝術曲高不再和寡

  “好個念書的人,連個琴譜都沒有見過。”《紅樓夢》第八十六回,賈寶玉在瀟湘館因不識減字琴譜露怯,見笑于林黛玉。

  曹雪芹的《紅樓夢》寫成于清代乾隆時期,上層官宦世家子弟賈寶玉尚且不識琴譜,遑論尋常百姓人家。此回書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解琴書、琴文化,詳述撫琴的傳統要求。由此看,唐末曹柔所創減字記譜法,清代時上層社會識者亦不多。

  琴,被學者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很可能就是囿于這種文人創造的獨特減字譜,或者是文人獨享的優越感,致使琴文化傳播范圍狹窄,制琴技藝、記譜方法、彈奏技法,甚至彈奏環境的要求,都沒有太大變化。

  然而,21世紀是大變革時代,琴藝是否要變?

  有人說,先別說變,還是先繼承吧!

  傳統琴藝借助新技術得以記錄,如名家彈奏的曲子、制琴技術、彈奏技法等。2003年古琴藝術列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后,教育部將古琴列入民樂特長之一,社會上掀起古琴熱,至今不減。據鈞天樂坊陳逸墨先生介紹,該樂坊近幾年來每年開辦的古琴學習班屆屆爆滿,為了保證質量,不得不限制人數。

  古人是否想到今日琴藝的普及呢?

  從流行于文人階層的精英藝術,到大眾藝術,古琴是淪落了,世俗化了,還是被傳承了?

  拍賣催熱的古琴收藏

  10年前的2003年,對于古琴藝術、古琴收藏來說,是個關鍵性年份。這一年先是中國嘉德5月、11月先后兩張唐代古琴的拍賣成交價創紀錄,然后是11月7日聯合國正式將古琴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將中國古琴拉入全球化的視野。

  此后,古琴的拍賣價格穩步上升,2010年、2011年一度火爆,唐宋名琴接連拍出兩個億元天價。2012年以來則漸趨平靜,行家認為,市場的平靜至少表明兩個趨向:

  一是民間能供流通交易的古琴有限,特別是品質能達到拍賣交易級別、有較高收藏價值的古琴,更為稀少,經過前幾年的集中上拍,步入交易低谷。據北京藏家王先生統計,即便算上博物館收藏,歷代古琴的存世量樂觀估計也就2000張左右。

  二是盡管古琴拍賣熱延續的時間不長,但成交價飆升,兩張知名的唐宋名琴交易價達億元,名家舊藏宋元名琴的價格也動輒千萬元,品相較好的明清古琴也需要數百萬元才能拍到,價格攀升速度太快,市場需要一個沉淀過程。

  處在沉淀期,不少古琴收藏者、投資者、愛好者開始分析與古琴收藏、交易相關的問題。有人深入分析古琴過往的市場表現,以期更貼切地判斷市場走向,畢竟古琴交易的價格已經到了相當的層次,涉及的資金面較大,需要慎重對待;有人因難以承受價格上漲,將收藏視野轉到琴譜及相關收藏領域;有人看到古琴學習熱,整理、編輯出版琴譜,組建古琴樂團,舉辦古琴學習培訓班。

  一位行家坦言,對琴文化的研究、收藏而言,沉靜下來非常有必要。眾所周知,古琴雖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古老樂器,但長期為學界所冷落。同時,古琴的制作、藝術傳承及傳播更需要時間。琴藝的當代延續,必須有大眾的參與。

  古琴收藏和古琴藝術對很多今人而言,仍是未知領域:唐宋古琴價格緣何過億?價值與價格體現在哪些方面?古琴的價值與價格如何評估?

  不可否認的是,古琴藝術的市場化,尤其高昂的交易價格將其世俗化,打開了新的傳播模式。

  唐代古琴億元價

  王世襄夫婦舊藏的文物藝術品,在中國收藏市場舉足輕重。2003年11月26日,中國嘉德推出的“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是其藏品的首個專拍,銅爐、竹刻、古琴開創了這三類藝術品的拍賣高潮。古琴部分1張唐琴、3張宋琴、2張明琴,均拍出震憾人心的價格,尤其唐代大圣遺音伏羲式琴拍至891萬元,創中國古琴的最高成交紀錄,一舉打破了此前該公司春拍唐代九霄環佩琴346.5萬元的紀錄。

  2011年5月22日晚,唐代大圣遺音伏羲式琴被中國嘉德再次拍賣,拍至1.15億元,8年此琴漲幅超過12倍。這張琴長121厘米,琴池內納音左右隸書刻“至德丙申”年款,是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亦即大唐由盛轉衰關鍵之年。目前所知,“至德丙申”年款古琴除此琴外,尚有北京故宮所藏神農式大圣遺音,及上述唐代九霄環佩伏羲式琴。王世襄舊藏大圣遺音原為北京民初名琴家“金聲”主人錫寶臣舊藏。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認為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九德兼備,當推大圣遺音。

  唐代古琴造型端莊大氣,圓潤雄渾,伏羲式為主流,為后世仿制的典范,唐琴存世極罕,北京故宮博物館古琴鑒賞家鄭珉中統計,所知全世界唐琴18張,中國藏17張(香港、臺灣各藏1張),美國藏1藏。18張唐琴,13張收藏于博物館,王世襄舊藏大圣遺音即是私人收藏的五張之一。但學者統計是一回事,拍賣市場的斷代則是另外一件事。

  大圣遺音琴外,拍場出現的年代較早的琴至少還有8張。2003年10月上海崇源220萬元拍出的唐代黑漆螺鈿琴,長121厘米,琴身鑲嵌螺鈿,琴面裝飾大雁、瑞獸、鳳鳥、麒麟、山水,以云紋相間。背有“滄海龍”琴名及“赤城樵子”“朱致德雅制”二印刻。

  2007年12月北京榮寶179.2萬元拍出的唐代光化二年款仲尼式無名古琴,長123厘米,刻款“光化二年(899)”“升”“松雪齋”。原為中國琴會常務理事陳長林舊藏,系其父、閩派琴家陳琴趣1947年購自福州。

  2009年12月北京匡時2072萬元拍出一張晚唐—北宋時期太古遺音仲尼式琴,長120.5厘米,琴龍池下鐫有“淳熙丁未新安朱熹書”琴銘。為古琴大家吳景略用琴。管平湖推斷:“此琴唐制,年代當不晚于北宋。”《吳景略古琴藝術》全套傳世唱片亦多由此琴錄制。

  2010年中國嘉德春拍1904萬元拍出一張晉太康二年猿嘯青蘿琴,長120.5厘米,通身髹黑漆,琴內項楷書“太康二年(281)于沖”,龍池內有“一九五六年春管平湖再修”刻款。此琴為管平湖晚年所珍藏和使用。

  2010年6月北京保利380.8萬元拍出的唐五代仲尼式天貺琴,琴長118厘米。據傳原為楊宗稷家藏琴,松杉制,琴項下有楊宗稷鑒藏贊文,管平湖曾為之剖修。

  2010年12月北京匡時推出胡若思藏琴專場,10張古琴3張被定為唐琴,分別是清風琴、蕉葉琴、驚濤琴。胡若思收藏歷代古琴百張之多,以明清古琴為主,唐、宋古琴僅數張,清風琴224萬元,蕉葉琴672萬元,驚濤琴268.8萬元。

  宋代官琴價格漲幅驚人

  宋代制琴受宮廷重視,專設官琴局,與民間制琴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由此宋代古琴才有了官琴與野斵之分,也有了價值高下之別。當下的收藏者多首推官琴,其次文人制琴,最后是民間制琴,價差較大。

  古琴在宋廷提倡下,發展迅猛,如今存量不少,高價古琴的交易主體即宋琴,精品價格多數在千萬元。最貴者數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銘松石間意宣和式琴,長126厘米,2010年12月5日在北京保利從2000萬拍至1.3664億元。此琴腹款“宣和二年御制”“康熙庚午王漢章重修”,琴盒刻款“宋制松石間意大清乾隆辛酉年裝”“永寶用之”,琴背刻款“乾隆壬戌御賞并題”。制作地北宋宣和二年(1120)東京(今開封)“官琴局”,北宋晚期由內府宣和殿“萬琴堂”藏,清乾隆六年(1741)清宮內府裝匣珍藏,有清乾隆七年(1742)乾隆賞玩御銘,清晚期至1953年歸北京“蕉葉山房”張蓮舫,1953年后被上海著名琴人樊伯炎收藏。

  宋元琴價格一直在上揚,迄今有15張宋元名琴成交價格在百萬元之上,其中,4張價超千萬元。

  2003年王世襄夫婦舊藏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琴220萬元拍出,2010年6月6日北京匡時再拍至1120萬元。琴長122.5厘米,王世襄1947年購自北京地安門外萬寶興古玩店,傳為南宋思想家朱熹所藏。琴形制規整,通體施黑漆,琴池內右側刻“朱晦翁藏”等字,左側深刻“古吳王昆玉重修”七字。王昆玉是昆玉是明代蘇州斫琴高手。

  2003年王世襄夫婦舊藏的北宋晚期梅梢月宣和式琴拍至203.5萬元,原為王世襄先生以明代謝時臣山水長卷從張蔭農之孫張萬里先生處易得。宋代“高山流水”仲尼式琴拍至115.5萬元,1947年購自秦老胡同曾家,“文革”中受損,后經古琴大師吳景略先生精心修復。

  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上拍一張北宋黑漆虞廷清韻官琴,拍至493.6萬港幣。此琴伏羲式,長125.1厘米,龍池內鐫刻隸書腹款“開寶戊辰”,制作時間當為宋代開寶九年(968),很多人視其為宋代較早的官琴之一。此琴1936年在蘇州琴人吳蘭蓀手中,1955年被上海琴家吳振平收藏。

  2011年5月20日,北京華辰上拍的兩張宋元名琴皆拍出高價。宋元時期杉木制仲尼式虎嘯琴估600萬至800萬元,拍至6555萬元。此琴原為吳門園林專家汪星伯舊藏,長124厘米,1998年著錄于《中國古琴珍萃》,龍池上方隸書刻“虎嘯”,刻款“赤城朱致遠制”。另件宋元仲尼式朱致遠琴拍至2415萬元。琴長113.4厘米,納音旁刻楷書款“赤城朱致遠制”。

  2009年12月,北京匡時上拍吳景略舊藏古琴3張,除上述太古遺音琴外,尚有宋代龍升雨降琴,元代百納韻磬琴。龍升雨降琴1232萬元拍出,長111.5厘米,桐梓木制,琴體頗扁而寬,為宋琴代表,髹黑漆,行家認為從琴名可推此琴為制于宋代中期。

  與其他藝術品所不同的是,古琴多出自古琴大師或者藝術世家、古琴藝術愛好者收藏,鮮有不懂古琴者收藏。2011年5月北京翰海春拍的兩件宋琴亦來自古琴世家舊藏,南宋彩鳳孤鳴琴拍至1380萬元,宋代鈞天雅奉琴1265萬元。彩鳳孤鳴仲尼式琴長119厘米,疑為梅道人所制,蟲蛀桐木制成,龍池納音兩側為南宋刻款,池右楷書刻“建炎戌申春日”(1128年),池左刻“四梅道人鑒制”。鳳沼兩側為明代朱書題款,右“崇禎庚午秋日”,左“李漁修于冶城”,應是明末文學戲曲家李漁舊藏。清末被蘇州金石篆刻家戴滄林所得,2001年歸婁東殷繼山。鈞天雅奉仲尼式琴長121厘米,嶧陽孤桐斫制,南宋仲尼琴的經典制式。龍池兩側鐫趙孟頫親書:“嶧陽孤桐乃斲乃琴,含天地德全太古心”,龍池下方銘“松雪道人”篆書款,刻“絕世之音”印文。此琴與2004年5月榮寶齋385萬元拍出的南宋龍吟虎嘯仲尼式琴出自同一藏家,被王世襄、鄭岷中評價為最完整的宋琴,“亦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趙孟頫制作的古琴”,刻銘“龍吟虎嘯”“松雪道人識”。

  2010年12月胡若思藏琴專場中,宋琴4張,張大千題“明月”款琴為仲尼式,224萬元成交。金聲伏羲式琴190.4萬元。云飛川泳仲尼式琴380.8萬元,腹內刻“此琴宋南渡時攜至臨安已久,山陽梅莊何大參得之武林,古吳王昆一重修”。神農式無名琴324.8萬元,為桐梓制成,琴身髹黑漆,琴腹內兩側均有刻款“庚辰云間王居竹為,梁溪梧軒主人家藏”。次年該公司秋拍,臺北藝術學院院長馬水龍舊藏唐宋時期云和琴拍至920萬元。琴長123厘米,仲尼式,深褐漆色,龍池兩側鐫有草書“聲平氣和得心應手,與吾至交惟斯清友”,龍池下刻“徽宗御題”“治(平)之音”九疊篆印,鳳沼右下有清代湯貽汾行書、伊秉綬隸書題識。

  元琴量少稀見

  元蒙統治中原不足百年,蒙古族不喜中原音樂,左丞相耶律楚材是個例外,他生于官宦世家,“幼學書畫同游戲,靜閱琴棋相對閑”,推崇中原文化,通曉漢語,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經典。金滅亡后,耶律楚材向窩闊臺汗建言“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耶律楚材愛琴,自稱有“琴癖”,元代鮮于樞《困學齋名錄》“京師名琴”中,記有耶律楚材收藏有春雷、玉振、不出戶、石上流泉、寒玉等名琴,并癡迷古琴——“有我春雷子,豈憚食無肉,旦夕飽純音,便是平生足。”《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并序》。

  在耶律楚材的提倡下,琴藝得以延續,元代制琴名家有朱致遠、嚴古清、施牧州、文和等人。拍場上出現的元代古琴數量稀少,成交者不足十張,標為朱致遠所制之琴價格高昂。

  2005年12月上海嘉泰拍至74.8萬元的元代朱致遠制黑漆鑲螺鈿蒼海龍仲尼式琴,當是首件價格較高的元琴。此琴來自日本藏家,長120厘米,仲尼式,黑漆,形制仿自唐琴,底書“滄海龍”銘,“赤城樵子”“朱致遠雅制”。次年該公司秋拍再推一張元代黑漆風嘯云明仲尼式琴,拍至28.6萬元。琴面桐底梓,髹粟殼漆,琴額題“風嘯云明庭堅題”銘,琴項是題有陳有宗銘,琴腰、尾亦有題識。

  此后,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成交過數張元琴。2009年11月北京翰海369.6萬元拍出一張王世襄舊藏的元末明初明鳳嗉式琴,長121厘米,鄭珉中認為造型為鳳素式,自伏羲式變出,管平湖認為年代在元末明初之際。此琴2003年11月首拍時被定為明琴,拍至132萬元。

  2009年12月北京匡時上拍吳景略收藏的3張古琴,元代百納韻磬琴拍至582.4萬元,是首張超過500萬元的元琴。琴長111.8厘米,仲尼式,黑漆,“韻磬”篆書款,朱致遠修并題。百納琴為唐代李勉創制,朱致遠是元末明初制琴名家,經其題識的百衲琴傳世者少見。吳景略先生認為“此為經朱氏重修并題識之真百衲也!”

  2010年6月北京匡時推出6張宋元明古琴專拍,兩張為元琴,鶴舞古漆琴拍至179.2萬元,龜山異材百衲琴拍至593.6萬元。龜山異材百衲琴長120.5厘米,黑漆,取材漢陽龜山,以每片12方寸小型桐木木心拼成,琴背有銘文“龜山異材”“太古元音”。當年北京保利春拍以257.6萬元拍出一張朱致遠款仲尼式“滄海龍吟”琴,琴長120厘米,黑漆,面桐底梓。

  2011年6月,臺北市立民樂團團長王正平收藏的元代江雁仲尼式琴在北京匡時拍至333.5萬元。此琴長120厘米,琴額題“江雁”銘,琴腹題“嶧桐傳太古但得其中意弦音似雁鳴秋聲滿天地”“嘉靖壬子六月”等款識。

  北京一位藏家指出,往年收藏者忽視元代琴的鑒定與收藏,有的歸入到宋元琴系列,有的則定為元末明初。對元代古琴的收藏,主要囿于傳世數量的稀少,隨著拍場的火熱,數量較多的古琴露面,相信收藏者會對元琴越來越重視。

  明琴成為古琴交易主體

  明清琴存量較大,就拍場而言,明琴是市場主體。

  文獻記載,明初朱元璋建文華堂集各地琴家于宮廷,永樂帝下旨編《永樂琴書集成》,各朝皆大量制琴。明代藩王眾多,不少藩王鐘情于古琴藝術,傳世品中不少出自藩王制琴。有人認為從明代藩王制琴現象,可窺明代琴藝的發展,具代表性的是寧王朱權、衡王朱祐木軍、益王朱檳、潞王朱常淓。寧王活躍于明初,衡王、益王制琴活躍于嘉靖時期。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花12年時間輯錄《神奇秘譜》,推動了明初琴藝的發展。琴學大家楊守稷在《琴學叢書·琴話四》中稱,“明寧、衡、益、潞四王皆能琴,潞琴最多,益次之,寧、衡最少。”私人收藏的明琴以明中晚期制品常見。末代潞王所制中和琴存量較大,崇禎時用作宮廷賞賜,拍賣場上的成交價也高。

  內地拍場中國嘉德、北京翰海首次上拍的古琴都是明琴。1995年中國嘉德春拍,一張刻“萬歷甲寅春(1614)汪瑞宇為程子野成于天目山齋”的紫漆琴,長122厘米,拍至17.6萬元。同年,北京翰海秋拍也上拍一張明琴,長121厘米的王守仁銘明代澤材琴拍至16.5萬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張明琴價格在20萬元以內。進入新世紀,古琴價格穩步攀升,2003年王世襄舊藏的明代鳳嗉式琴拍至132萬元,清梵仲尼式琴拍至74.8萬元。

  2009年明琴拍賣價最高,中國嘉德秋拍中的月露知音琴估價480萬至680萬元,拍至2184萬元。此琴長121厘米,仲尼式,桐木制,髹黑漆,龍池上部陰刻填金乾隆御題詩,龍池下陰刻填金“乾隆御賞”方形大印。此琴帶有乾隆宮廷的楠木制黑漆原裝盒,盒蓋陰刻填金“明制月露知音大清乾隆辛酉年(1741)裝”,鈐印“永寶用之”。已發表、出版的乾隆宮廷原裝帶盒的古琴,尚有樊伯炎舊藏宋代松石間意琴、遼寧省博物館藏九霄環佩琴、李伯琴舊藏萬壑傳松三張。

  2010年內地市場古琴拍賣大熱,明琴上拍量居首。5張明琴成交價在百萬元以上:李自芳家藏“大明崇禎八年”潞王制仲尼式中和琴504萬元,臺南藝術大學湯良興教授藏明初房氏家藏武侯蕉葉琴336萬元,湯良興藏松云仲尼式琴201.6萬元,查阜西舊藏中和百衲琴201.6萬元,孔府乾隆御書堂銘御用蕉葉琴5800萬元。當年11月,蘇州吳門上拍的明代制作孔府乾隆御書堂銘御用蕉葉琴,琴長128厘米,杉木面,黑漆透朱,無底,拍賣方認為琴為明晚期制作,原為曲阜孔府舊藏,為乾隆帝御用之琴。傳世無底琴除此張外,僅北京故宮藏有一張明代“古杲華”蕉葉琴,傳說香港也收藏有一張。

  2011年明琴的成交價格持續上升,至少8張成交價超過百萬元。6月8日北京匡時拍賣中,香港沈興順舊藏明代崇禎潞王制中和琴拍至253萬元,中和仲尼式琴230萬元,清代鐵保所用、鄭樹南家藏聽梅仲尼式琴172.5萬元,轟雷仲尼式琴161萬元。6月11日,華藝國際上拍的清代周之禮舊藏潞王制仲尼式中和琴拍至782萬元。7月7日,西泠拍賣上拍的潞王中和琴402.5萬元。12月6日,北京保利上拍的盧芹齋舊藏萬歷清風徐琴拍至172.5萬元。

  2012年7月7日西泠拍賣上拍的明代汪舜臣制黃宗炎銘仲尼式朱雀琴,拍至218.5萬元。此琴名“朱雀”,琴腹銘“汪舜臣為程尚甫斫,萬歷丙辰中秋日記”,“靈根瑞雪玉質清爽平分風月戛若宮商,靜如綠綺柔紅妝忘機魚鳥山高水長。崇禎乙酉秋日黃宗炎。”

  近20年來,內地上拍的琴多為明琴,且凡經清宮收藏者,價格多在千萬元以上。而清琴乏人關注,價格不高。明琴量大,尚有選擇余地,價格還有空間。唐宋名琴價格短時間內過億元的現象,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收藏品尚可,如果作為投資品,回報空間不大。

  2010年始,清琴偶有露面,成交價最高的名家藏琴80萬余萬元,普品二三十萬元。如北京保利上拍的夏蓮居家藏清代列子式靈發琴拍出89.6萬元;北京匡時上拍的胡若思家藏清代鳳喈琴拍得78.4萬元;西泠拍賣成交的清早期仲尼式天籟琴46萬元,清代褐漆伏羲式綠綺素琴34.5萬元,綺道人銘清代伏羲式琴僅28.75萬元。

  古琴收藏有明顯的區域性,香港、臺灣雖有部分收藏者和投資者涉足,但是近二十年來古琴拍賣交易的中心在內地,尤以北京和江浙地區為中心。海外市場古琴稀見,僅成交過數例,價格最高者33.8萬美元——2010年12月紐約伯得富一張明末清初的黑漆彩鸞吟琴的成交價。

  古琴譜走俏

  在古琴拍賣引領下,與古琴相關的拍品行情增長較快。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均有行家關注這類藏品,以古琴譜最受歡迎。

  北京拍場上近年來出現的重要琴譜,皆被一位王姓藏家收入囊中。按照王先生的說法,琴譜與琴一樣,收一套少一套。琴譜與琴相比更具優勢,首先是古琴偽作時有出現,鑒別需要專業眼光和專業人士,而琴譜偽作較少,鑒別相對容易;其次,古琴特別是宋琴價格已經到了一個相當的層次,而琴譜價格還相對較低;琴譜由于特殊的字體,印制的成本遠高于其他書籍,且琴譜實用群體較小,印數極為有限,收藏價值較高。

  琴譜價格較低,常見琴譜也就數千元一套,有一定收藏價值者也不過數萬元,精品二三十萬元,這也是吸引收藏、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2010年6月北京翰海上拍一冊絹本彩繪的折裝寫繪本宋人秋月照茅亭琴譜圖拍得20.16萬元,此譜不見于著錄,圖冊前有明代魯鐸的序。譜中收吟詩度曲、撫掌大笑等十二則,一曲一圖,琴曲意境與畫意情景交融,此類彩繪意境的琴譜在查阜西所編琴曲目錄中僅一件,清宮舊藏中也只見一種。

  同年北京保利秋拍,清末民國出版的清代代楊宗稷編輯《琴學叢書四十三卷》拍至17.92萬元。次年該公司秋拍,乾隆御制“釋樂冊”五開和御制“琴譜冊”一頁,冊中以工筆彩繪各類樂器圖形樣式,每圖左側均配有楷書標名釋意,拍至34.5萬元,已經算是價格較高的琴譜。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華商網(2013-12-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