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起拓 攝)
產業化有助于木偶雕刻藝術的傳承
從《西游記》的孫悟空到《封神榜》的姜子牙,從《三國》五虎將到《水滸》一百零八條好漢,從傳統的惠安女到現代的動漫形象……昨日,在泉州錦繡莊民間藝術園的木偶藝術館內,幾千尊形態萬變、風格各異的木偶形象惹得上百名前來秋游的小學生流連忘返。
泉州木偶古稱傀儡,是一種“刻木為偶,操偶作戲”的藝術,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歷史。木偶頭的雕刻原本是由木偶表演帶動,作為舞臺道具得以發展,如今,這種雕刻藝術開始走下舞臺,走上“柜臺”,進入尋常百姓家。 □本報記者 劉文艷
一個木偶頭雕刻耗時7天
“經過選材、粗坯、精雕、裱紙、磨光……十幾道工序后,再施以彩繪,配以服飾,一尊完整的木偶就完成了。”
黃江毅是泉州著名的木偶雕刻大師黃清輝之子,雖然只有22歲,學習木偶雕刻卻已有近10個年頭。黃江毅告訴記者,雕刻一件完整的木偶頭,大概需要7天近100多個小時。
這還只是普通的木偶頭。去年,黃清輝曾雕刻了一個九頭美猴王孫悟空木偶頭,光精雕這一個工序就花了一個月。
如此耗時巨大的木偶頭,價格如何?業內人士稱,精美的手工雕刻木偶頭在1000元左右,比較簡單的手工木偶頭在300元左右,九頭美猴這一類精品價值則達上萬元。
“價格并不低,但手工制作難以實現量產,很多人并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黃江毅稱,目前泉州從事木偶頭雕刻的手工藝人不會超過15人,其中手藝比較精良的僅有四五人,很多老藝人都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原標題:結合新工藝新材料 木偶雕刻從舞臺走向“柜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