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皮影起源漢代。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后,漢武帝非常思念李夫人,便命宮人李少翁刻李夫人肖像,置于武帝帳中,夜晚用燈照射,投影于帳上,栩栩如生,使武帝心情愉悅,解決了思念之情,由此演變成為影子戲.流傳到民間街頭巷尾,村落庭院。
皮影,在我國真正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在北宋時期。當時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市),就有許多專業的皮影班子,每年農歷的元宵燈節,北宋京城在大街小巷都設置“小影戲棚子”。觀者扶老攜幼,人山人海。公元1127年,北宋敗于金兵,京城遷往浙江臨安(今杭州),一大批影戲藝人被迫隨王室南逃,在南方各省扎根落戶,形成了南方各省的地方風格。
金兵占領汴梁(開封市)后,有史可查的是曾把各種民間藝人,強制押運到北方,其中也包括一批影戲藝人。宋人徐夢莘寫的一本《三朝會盟編》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來索御前祗侯方脈醫人、教坊樂人、內侍官四十五;雜劇、說話(評書)、影戲、小說、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箏、琵琶、吹笛等藝人一百五十余家,令開封府押赴軍前。”由于金、元、明、清均建都于北方,部分影戲藝人及其后裔和分支,在我國北方各省扎根,并逐漸形成北方各省的地方特征。如河北的灤州,河南的羅山、新縣、桐柏、靈寶,京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等地。
河南省以往除羅山、靈寶、桐柏、新縣等地外,還有長垣、內黃、欒川、偃師、伊川、淅川、鄧縣、內鄉、南召、方城、盧氏等地,均有影戲藝人的組織。冬閑時,他們活躍在山鄉僻野、深山老林,活躍了農村的文化生活,但目前仍能堅持演出的只有豫西的靈寶,南陽地區的桐柏和信陽地區的羅山、新縣等少數幾個縣了。
靈寶縣的皮影表演藝術,傳說起源于清代中葉。據祖傳六代的皮影老藝人劉金才和祖傳五代的剪紙老藝人楊仰溪講,清道光年間岳渡村一位姓獎閻的和溝東村一位姓楊的鄉紳,都在京城作官,他們告老還鄉后,從京城帶回了皮影,和閻謝村的一些地方紳士組班結社,招收流散藝童學藝,輪流在各家舉行堂會,自演自娛。由于受當時的條件限制,演唱時的樂器伴奏僅有三叉板、笛子和四弦,演出的場所也大都在達官貴人或紳士富戶的庭院。到了明末清初,這種庭院演唱藝術已發展成為靈寶縣民間娛樂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到了民國初年,靈寶縣已發展到十幾個影戲班子,有幾百人的藝人隊伍,遍及澗河兩岸和焦村一帶的幾十個村子。
靈寶縣靠近華山、亞武山和永樂宮道教圣地,深受道教音樂曲牌的影響,所以,皮影藝術與當地曲藝道情說唱密切結合,是靈寶皮影的顯著特點。“道情”又名“道經”、“八仙樂”,是道教宣傳教義的重要工具。其使用的樂器,均與傳說中的八仙法器有關。如:魚鼓、簡板,傳說是張果老的法器;月琴,形如琵琶,傳說是漢鐘離的芭蕉扇演化而成;碰鐘,形如鐵笊籬,傳說為何仙姑的法器;竹笛,傳說是韓湘子的玉蕭演變而成;四弘,傳說是由鐵拐李的火葫蘆變化而成;云陽板,據說是蘭采和所傳……
道情和皮影藝術結合后,產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演出時一般安排在中堂內,藝人演出時必須衣帽穿戴整齊,坐姿端正,以示對道教的尊敬信奉;二是影戲采取“道情”曲牌,委婉動聽,使表演藝術更為豐富,更吸引人,擁有較多的觀眾。
《玉燕簪》選場。新任知縣岳俊攜帶夫人鄒麗娘及女仆妙英赴任,中途船主為霸占麗娘將岳俊殺死。后飲酒大醉,口吐真情。為報夫仇,麗娘趁機將船主殺死,并帶女仆乘小舟而逃。 特性:折子戲
“大鬧天宮”一折,美猴五被天王們的法寶壓頂,哪吒襲后,楊戩攻前,哮天犬伺機噬咬,而猴王仍舊斗爭不屈。造型美觀面變化豐富,全景熱烈生動,頗有氣勢。
近年來,影戲藝人不斷改進提高。在道情唱腔的基礎上又融進了眉戶、秦腔的唱法;伴奏又吸收了蒲劇打擊樂器的鼓點特色,老藝人羅山喜又引進了“道情”原本沒有的銅器,再加上自然形成的當地方言,形成了一種高亢別致的情調。
道情皮影的唱腔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多采用7字句和10字句。主要調門有“官調”(喜調)和“梅調”(哀調)兩種。“官調”又稱“官系”,各種調門多用“歡音”,曲調明朗,善于抒情,歡快、詼諧,是小生、彩旦、花臉等行當常用調門。“梅調”相反,多用“苦音”,唱腔凄涼、哀傷,是老生、小旦等常用的調門。除“官調”、“梅調”外,還有“飛調”、“袍調”、“金錢滾”、“皮滾白”等等。
道情皮影的劇目,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神仙戲,如《雷音寺》、《韓湘子》等,是勸人成仙的故事;二是宣揚忠、孝的戲,如《二十四孝》、《郭巨埋兒》、《楊家將》等;三是英雄故事和民間傳奇一類,如《秦瓊打擂》、《忠義堂》等;四是表現男女情愛的折子戲,如《抬玉鐲》、《白蛇傳》、《打棍出箱》等。還有一些生活小戲如《三怕妻》、《小貨郎翻箱》等,貼近生活,反映生活,樹正氣,鞭撻邪惡,尤受群眾歡迎。
羅山縣皮影,又名“絲弦皮影”,植根于豫南的大別山區。羅山皮影以水牛皮為原料,經藝人鏤刻而成,以布帛作帳.3人操作,以樂器嗩吶或樂隊成員接腔,唱腔、道白采用豫南地方方言,通俗易懂。
羅山絲弦皮影的行當與其他姊妹劇種相同,分生、旦、凈、末、丑五大類。
羅山皮影的唱腔以花鼓調為主,有“東調”、“西調”之分。“東調”高亢激烈,適于唱武場戲;“西調”起落平穩、輕巧,板式結構緩慢、悠揚、婉轉,適于唱文場戲。從整體看,都是以板腔為主體,曲牌為輔的綜合性音樂唱腔。多為一板一眼,其板式又分兩類:一是有板有眼;二是無板無眼。
羅山皮影傳說始于明代,歷史久遠,劇目繁多,但多屬于師傅口授,無固定腳本。目前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有49本,231個劇目,現代戲36個。傳統戲取材于歷史神話、演義、傳說等。因為沒有固定劇本,所以,同一劇目因藝人的文化知識、藝術素養、記憶理解不同,加之操作技巧的不同,往往會出現較大的差異。
1978年以來,羅山縣文化部門的專業人員,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精神,對該縣皮影藝術進行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系統腳本《龍風配》、《真假駙馬》、《八仙鬧海》、《訪山東》、《假設陰朝》等12個劇目,同時還創作、改編了《烽火山》、《紅色的種子》、《血淚仇》等10余個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劇目,極受群眾歡迎,特別是青年人易于理解,百看不厭。
1982年羅山縣文化局又組織力量,深入同黨鄉,對林芝梅皮影箱進行試點改革。他們對舞臺、影幕、燈光、布景都進行了改革。指導藝人照腳本唱戲。1986年舉行了“羅山縣首屆皮影改革調演”,有周黨、定遠、彭城、子路四個鄉代表隊參加,不僅有燈光、布景,還有擴音字幕,便于青年人閱讀,還首次出現了女演員,打破了傳統舊俗“女人不上場”的規矩,開創了男女同臺操作表演的新局面。
羅山皮影造型粗獷,體型健壯,類似朱仙鎮門神人物的造型方法,對人物的大輪廓精心鏤刻,大色塊的渲染,色彩艷麗,五彩繽紛,鮮明動人,獨具一格。
羅山縣皮影老藝人,目前能夠追憶的是由清初的尚青山,下傳徐宏謨,又傳傅禿和、楊龍山、楊大山、楊儀成等。子路鄉有老藝人叫熊自元、彭新鄉有老藝人岳義成、楊儀成等。楊儀成是彭新鄉明月村人,祖傳四代制作皮影影人,做工精美耐用,曾遠銷江西、安徽、湖北等省。近年來,楊儀成制作的影像被河南省藝術館收藏,并多次在北京、廣東、香港展出,并于1994年榮獲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民間美術精品大展”二等獎,“河南民間美術精品展”一等獎。
桐柏皮影,流行于桐柏山南北兩麓,即河南境內的桐柏縣、泌陽縣及湖北隨縣一帶,在我省皮影藝術陣容中,又是一個獨立的流派。
桐柏皮影是很有特點的,它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和詼諧趣味。傳統的節目有《楊家將》、《岳飛傳》、《水滸》、《西游記》等等,以宋代歷史演義比重比較大,這些劇目往往都是連本的,常常連演二三十本,引人人勝。
桐柏皮影的影人造型質樸、潑辣,體現了當地山民淳樸、豪爽的性格。這些工藝精細、色彩明朗,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影人造型,已經成為中外民間美術收藏家的珍品。
桐拍皮影是以黃牛皮作為原料,高約55厘米,全部為側身形像,它的體形略大于豫西皮影,又小于豫南皮影。影人的制作同樣是“裝配式”的,分為“頭”、“盔帽”、“身子”三大部分,各部位均有接榫裝置,演出前根據劇情來組裝。一個皮影擔箱至少有74種造型各不相同的身子。
一個影人的制作,從頭、帽到上下肢,外加胳膊衣袖等完整計算,共需大小14塊皮革鏤刻后組成。影人的臉譜,根據生、旦、凈、末、丑五類定型。決定影人官位、品級的高低,不是依據面部,而是根據服裝和帽子。如皇帝的帽子稱“王帽”,而丞相的帽子則稱為“相盔”。再如,五品以上的官級都要穿莽袍,但莽袍與蟒袍大不相同。頭盔一類有王帽、金雕、相雕、文紗帽、武紗帽、狀元帽等30多個品種;服飾有蟒、文武鎧、官衣、龍衫等也有30余種名堂。
影人是皮影藝人自己制作的,藝人們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經過數代藝人經驗的積累,最懂得合理處理材料、功能、裝飾三者關系,使它們高度地統一在一起。
桐柏皮影造型整體性強,基調明快,繼承了南陽漢畫像石刻粗獷、概括的藝術手法。藝人們敢于大膽夸張,也敢于舍棄細節。桐柏影人的特點是上窄下寬,尤其是上肢造型,這種傾向更為突出。這樣做,能使關節部位磨擦面減小,動作影像的效果更清晰。影人的外部輪廓線很簡潔,而內部的刻工與畫工卻十分精致,影人的鏤孔很密集,這種處理方法可以說是“外簡內繁”、“以簡統繁”,既豐富又統一。
桐柏皮影造型的夸張處理,還表現在上肢結構的設計上,生活中的人上肢分為三節:上臂、前臂和手。而桐柏皮影的上肢卻分為四節,妙在把上臂又分為兩節,這一比例與結構卻有利于增加動作幅度,藝人操作時運用自如,又使觀眾覺得合情合理。
在色彩處理上,藝人們更是身手不凡。他們采用傳統的,民間喜聞樂見的原色和對比色,其效果是既艷麗又莊重.每個皮影人都有一個主調,絕不喧賓奪主。桐柏影人的藝術特點十分鮮明,人物面部的紅暈不是漸染過渡,而是醒目的點上一塊紅色,具有河南套色民間剪紙的特點。而民間剪紙中的“團花”更被巧妙的用在不同官級的蟒袍和各種服飾上,看起來十分得體。
河南素有戲曲之鄉的美稱,地方戲曲藝術對桐柏皮影的造型影響極大,差不多所有戲曲中衣、帽的名稱,都能在桐柏皮影中找到。但皮影藝人絕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根據皮影藝術的特點,把表演時很多動作的方便因索,集中在影人造型的設計中,如藝人在刻制影人蟒袍的下擺角時,有意向后拖出一角,以表示人物“行走帶風”。
桐柏影人的手部處理也是十分維妙,富有內涵。戲曲中各種人物演出時的手式或動作程式,被桐柏皮影藝人歸納為“文手”與“武手”兩種。文手與戲曲中的“蘭花指”相似;“武手”則緊握拳頭以示英武。如果有文武雙全的角色,則一只手裝“文手”,另一只手則裝武手,各有分工,很有象征意味。
桐柏皮影有著名藝人楊明山和楊義法、彭大環、沈華洲、岳秀良等。岳秀良還擅長制作影人,技藝精湛。他們目前還有四擔箱(原有84擔箱),以月河、大河、吳城、固縣、黃崗、矛集、回龍等地為主巡回演出,為活躍山區文化生活仍發揮著巨大作用。【原標題:河南民間皮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