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器隊的表演分為整響和半響。整響從白事的前天晚上開始,一直表演到午夜,白事當天照演不誤;而半響只在白事當天表演。但最精彩的,是請兩班整響對著表演。
響器隊一般由五到六人組成(整響往往超過十人),一人吹嗩吶,兩人吹笙,一人敲梆子或拍鐃鈸,一名女演員負責演唱,一名二胡手在演唱戲曲時負責伴奏。嗩吶手是整個響器隊的靈魂人物,也是最忙碌的:他左手拿著嗩吶,右手小指上掛著鑼槌,面前還平放著一副小鐃,時而吹奏,時而敲鑼,時而拍鐃,忙得不亦樂乎。于是衍生出一句跟大忙人開玩笑的話來,“比吹響器還忙啊!”
響器隊的表演場地過去很簡單,只是在平地上放兩張桌子、幾條長凳。現在則有了專門的舞臺,搭建在事主門前的大街上,高高的,跟小戲臺子一般。如果請兩班響器隊表演,就對著面搭建兩座舞臺,觀眾聚在兩座舞臺之間,可以“左右逢源”。
響器隊的表演有兩次高潮,一次是晚間的表演;一次是中午宴席上的表演,叫做“吹席”。開始的時候,嗩吶手先吹奏幾曲凄婉哀傷的曲子開場。接著,花樣嗩吶、戲曲、小品、魔術等節目輪番登場。演到酣處,觀眾的喝彩聲和鼓掌聲連綿不斷,演員的勁頭兒一上來,即使寒冬臘月,也免不了赤膊上陣。遇到“對臺戲”,兩班響器隊一班比一班賣力,唯恐留不住觀眾。
當有人前來祭奠,知客就會大聲吆喝,“客到了,奠紙……”聲音拖得長長的,像唱戲一般。響器隊聽到吆喝,就會“烏里哇啦”地吹上一陣子,配合祭奠的氣氛。當出殯的時候,嗩吶手左手腕上系著銅鑼,在兩個吹笙手的伴隨下,走在送殯隊伍的前面,一路上吹吹打打地送到墓地。
過去,鄉村文化生活比較匱乏,“聽響器”對于大家來說,絕對是一頓“大餐”,那陣勢,比起觀看專場的戲曲表演一點兒都不遜色。隨著社會的發展,響器隊表演的節目出現了異化現象:曲目不加選擇,什么流行演奏什么,有時候跟白事的哀傷根本沾不上邊。更有甚者,為了爭奪觀眾的眼球,找來女演員表演“脫衣舞”,傷了社會風化。這時候,上了年紀的老人就會搖頭連連嘆息:“不孝啊不孝……”□石廣田【原標題:鄉村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