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人扼腕嘆息
昨日,記者前往鄧州市桑莊鎮孔莊村探訪羅卷戲。從鄧州市區驅車向東行駛約10公里后,車子轉上了曲折坑洼的鄉間小路,又經30多分鐘的顛簸,在孔莊村村支書王紅雷家門前停下。
王紅雷也是羅卷劇團的成員,不大的房子內掛滿了演出的照片,羅卷戲的資料也堆積如山。沏茶倒水一陣忙活后,王紅雷掏出電話:“趕緊叫咱叔過來!”
約5分鐘,一輛摩托車風塵仆仆地趕了過來。揚起的塵土還未落定,坐在后座的老人就跳下車。老人接過一根煙顧不得擦去頭上的汗水,大口大口地抽了起來。“今天不能給你們演了!”老人叫王學彥,今年70歲,是羅卷戲的傳承人。“沒有音箱,設備都是借的,人也湊不齊……”雖然鄧州市文化局的工作人員早早就和王學彥聯系過,但演出依然擱淺。為此,王學彥嘆息不已。
說起曾經人山人海的場景,王學彥記憶猶新:一陣鐃鈸響,幾聲咿呀腔后,男女老幼就搬著凳子小跑趕向戲臺;演出開始,臺下觀眾或喜或怒、或擊腿、或扼腕,有的還隨著鼓板哼上幾聲;精彩處,臺上鐃镲聲聲緊,臺下掌聲陣陣高,演員、觀眾醉在其中……
曾唱紅中原大地
據傳,羅戲創始于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時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為了取樂而編出來的宮廷戲,因此也叫“樂戲”;卷戲源于道士演唱的經文,因經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戲”,大都是講的“二十四孝”故事。后羅戲與卷戲融合形成羅卷戲,明末清初傳入鄧州。
雍正年間鄧州藝人郭文軒在構林創建羅卷戲班,羅卷戲由此開始在鄧州周邊廣傳。《鄧州市志》記載:“清雍正年間,羅卷戲傳入鄧州,民國十八到民國三十二年間,鄧州羅卷戲班到豫東、豫北演出,曾唱紅整個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更有“羅卷戲到村里,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來形容它昔日之輝煌。如今的羅卷戲,離它曾經熟悉而熱鬧的舞臺已漸行漸遠。
民國初年,桑莊鎮孔莊村小王營的劉長江到穰東趙河店師從郭云鶴學習羅卷戲,回村辦起羅卷戲社班……自雍正年間至今羅卷戲在這里已傳至第九代,王學彥為第八代傳承人。
羅卷戲有著獨特的藝術特征:唱腔多是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唱詞文雅自成一家;主奏樂器羅戲用大嗩吶,卷戲用小嗩吶;把武術、雜技、獅舞等民間藝術吸收到劇種里來,武打戲粗獷、奔放、真刀真槍,開打時“當當”有聲,火花飛射……
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現大部分失傳,能夠演出的只剩30多部,代表作有《七星廟》、《對金刀》、《南陽關》、《三開膛》等。
20多個農民的信念
羅卷戲是全國現存的稀有劇種之一。王學彥說,桑莊鎮孔莊村羅卷劇團設施、服裝、道具等都十分陳舊,演員青黃不接。隨著老藝人的去世,很多傳統劇目失傳……
據鄧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崔偉偉說,羅卷戲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傳承的空間也越來越小。為了搶救、保護、挖掘和發展這一稀有劇種,鄧州市文化部門先后搜集、挖掘、整理鑼卷戲10多部,并邀請專業藝術人才幫助為其演出聯系臺口、排演新劇目等,鄧州市文化藝術學校也示范性培養羅卷戲新秀……
羅卷劇團的20多個農民演員一直在堅守、在努力。他們走村串鄉搭臺演出,為傳承羅卷戲默默地盡著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原標題:羅卷戲 二十多個農民守候一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