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的“好聲音”
涂山之女“候人兮猗”
被譽為“南音”的開山之作
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崇尚音樂的民族,用《呂代春秋·仲夏紀·大樂》的說法是,“樂之所生由來者遠”,意思是音樂的產生很久遠了。傳說,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曾命令當時名叫“伶倫”的著名樂人制作樂律。
從目前可以查到的史料來看,中國古人對音樂確實特別喜好,也頗為講究。如在上古周代,連吃飯時都少不了音樂,《周禮·天官》中所謂“以樂侑食”就是這個意思。
《彈歌》是中國最古老的歌曲之一。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彈歌》在原始的黃帝時代就唱開了,歌詞只有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歌詞的大意是,把竹子砍斷,把竹子接好,發出泥制彈丸,追射獵物。其要表達的意思相當簡捷、明了。可以說,《彈歌》是上古時代中國勞動者的“好聲音”,這種歌聲不僅質樸,而且極有生命力。
被現代音樂界津津樂道的上古“好聲音”,應該是一首情歌,姑且稱之為《候人歌》。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樂初》所記,這首情歌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妻子“涂山之女”創作的。其創作背景是這樣的:當時大禹巡視治水,途中與涂山之女一見鐘情,情定終身,但尚未來得及舉行婚禮,大禹又不得不到南方巡視災情去了。
作為未婚妻,涂山之女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她每天叫自己的侍女站到涂山的南面,迎候未婚夫大禹的歸來。帶著濃烈的相思,涂山之女創作了《候人歌》。
《候人歌》留下來的歌詞只有短短的4個字:“候人兮猗”,意思是,“那個等待的人啊”。四個字中,實際能表情達意的只有“候人”二字,“兮猗”是感嘆詞。但是,就靠這兩個字,《候人歌》唱出了對愛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好聲音”,成為上古音樂史上南方音樂、即所謂“南音”的開山之作。
戰國時期的“好聲音”
韓娥吟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被載入《列子·湯問》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只學術自由,百家爭鳴,音樂也得以大發展。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書中的每一首詩其實都是一首歌,都是用來唱的。時出現了不少大音樂家。那時的“好聲音”,是韓國的一位女歌唱家,名叫韓娥。
韓娥,照字面的理解,就是“韓國美女”,也許根本不是這位女歌唱家的名字,韓國美女是用來代稱她的。韓娥的事跡,不見于傳記,而是秦國的歌手薛譚,跟著名歌唱家秦青學唱歌期間,秦青講出來的。當時薛譚還未學完,便向秦青請辭,在辭別老師的途中,薛譚回心轉意,秦青于是給他講了韓娥的“好聲音”故事。
此事見于《列子·湯問》:從前,韓娥東去齊國,到齊國時連吃的也沒了,她便像今天街頭藝人一樣,在齊國都城雍門賣唱。韓娥歌曲唱得非常好聽,以至于韓娥離開后人們仍覺得歌聲仍縈繞在房梁,整整三天時間也沒有消失——這就是成語“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由來。
如果秦青所述屬實,稱韓娥為中國古代“第一好聲音”都不為過。
魏晉時期的“好聲音”
子夜抒情“今夕已歡別”
《舊唐書》稱其如“鬼歌之”
魏晉時期的“好聲音”與秦漢及先秦又有不同,中國古典樂曲“清商樂”,在這個時候開始流行。
清商樂,又叫清商曲,是在漢代“相和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和歌的主要內容是兩漢至魏晉時期北方的民間音樂,所以清商樂實際上是一種融合了南北多地風格的民歌,兼有江南吳歌和荊楚西聲的味道。
吳語本身就很軟,就像今天的蘇州話,外地人聽蘇州人罵人都像唱歌一樣。可以想見,當年的清商音是十分好聽的。清商音中的“好聲音”有不少,其中有一位叫子夜的晉代民間女歌手,以一首《子夜歌》而出名。
《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子夜》,晉曲也。晉有女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晉日常有鬼歌之。”從《舊唐書》所記來看,子夜能唱還能寫,多才多藝,創作出了《子夜歌》。
子夜是一名下層女子,由于地位卑賤,不能與心上人相愛結合,不得不借《子夜歌》抒發情感。因為歌聲太過哀愁痛苦,當時大白天似有鬼在唱此歌: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黃檗郁成林,當奈苦心多……《子夜歌》收錄在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中。
南北朝時深受上層貴族歡迎的“好聲音”,當是女歌手王金珠。
王金珠是南朝梁時的宮人,不僅容貌美麗,而且唱得好,“歌喉絕妙”。最厲害的是,還善于創作新歌。南朝樂府《吳聲歌曲》中的《上聲》、《歡聞》、《歡聞變》、《阿子》、《丁督護》和《團扇郎》等6首曲子,便是她創作的。
唐代的“好聲音”
永新“喉囀一聲響傳九陌”
唐玄宗褒其歌值“千金”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熱情奔放的時期,娛樂業發達,“好聲音”豐富多彩,涌現出了一批載入史冊的歌手和音樂人。唐代最出名的“好聲音”是名叫永新的女歌手唱出來的。永新的好聲音能好到什么程度呢?時人稱“喉囀一聲,響傳九陌”,說她是“韓娥第二”。
永新,原名許和子,是吉州(今江西吉安)永新縣“樂家女”。開元末年,憑借高超的歌唱技藝被征調入內廷教坊,安置在只有高級藝人才能入住的“宜春院”,成為一名“內人”,即宮伎——專門為皇帝服務的歌唱演員。其名“永新”,就是入宮之后依其籍貫改的。
永新能名聲大振,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皇帝、“音樂發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