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主汛期。濟源防汛,重在水庫堤壩防汛。我市共有22座中小型水庫,分布于9個鎮,多在崇山峻嶺間。王屋山水庫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水庫,位置十分偏遠。自水庫建成以來,6位守壩人與大壩朝夕相伴,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數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近日,記者走進深山,親身感受他們默默堅守中的平凡和擔當。
情感
7月26日,滿頭銀發的李中華剛剛在值班室前面坐定,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參加過修建王屋山水庫大壩!”他語氣中透出幾分自豪,令人想到他與大壩之間的難舍情感。
“大壩開始建設那一天,是1970年正月初七,那時我才23歲。”李中華清楚的記憶,讓人感覺時光倒流。“從1970年到1975年,大壩整整建了5年,用了4萬多方混凝土,有數萬人參加。”5年下來,李中華與大壩結下了扯不斷的情緣。
轉眼40多年過去了,李中華陪伴大壩30多年。從煤油燈、山路、磚石房,李中華在大壩旁經歷的故事一個接一個。
李中華,是守護大壩者中的長者。就在記者采訪前,他還鉆過陰冷的山洞,用重重的大錘敲擊山洞盡頭的閘門,好將隧道內的積水排出,讓汛期泄洪更順暢。
寂寞嗎?苦惱嗎?想過走出大山嗎?這些在李中華看來,全不是問題。李中華心中最大的快樂,就是做一個本本分分的守壩人,為更多人送去安全。“能守好大壩,讓2萬多畝農田、1.5萬人年年歲歲安然,我就滿足了!”樸素的情感背后,蘊含著可敬的堅守。
巡查
與李中華一起值守的,還有王抗生、趙文旺。他們主要負責王屋山水庫的安全、管理、調度、維護。
上午10點,李中華陪同勘測人員,到大山的另一邊去測量,為建設王屋山供水管道復線做準備。留守的王抗生、趙文旺兩人,擔負起巡視大壩、測量庫區水位的任務。
一卷皮尺、一個筆記本、一支圓珠筆,就是測量水位的全部工具。簡單,而任重。
遠遠望去,264級石階猶如掛在山腰間,這是登上壩頂的唯一通道。10分鐘后,王抗生、趙文旺到了壩頂。王抗生將手中的皮尺拉出,尋來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在尺子的一端綁定,順著壩壁緩緩放下。看到水面上蕩起一串串漣漪,他停好手中皮尺,記住末端的刻度。趙文旺在一旁記下數字,一邊算出今天的實際水位高度。“30米,與昨天沒有多大差別。”因為近幾日沒有大的降雨,王屋山水庫看上去平靜許多。
測量完畢,結伴而行的王抗生、趙文旺來到溢洪道巡查。
說是溢洪道,其實就是水泥壘起的呈W型的高高墻體。由于少有降雨,泄洪道內干涸多日。王抗生、趙文旺順著生銹的手架,先后下到溢洪道內,撿拾泄洪后遺留的木柴及石頭。
“枯水期,每天測量一次。到了汛期,兩小時就要測量一次。即便是狂風暴雨,也要出門測量。”王抗生接過話題說。好在,現在大壩上安裝了現代測量儀,有的數據坐在屋里就能看到,他們不用再跑上跑下。但是,有些數據仍需要人工觀測、記錄。在這些守壩人心中,“認真”永遠是第一位的。
生活
巡查歸來已是中午時分,趙文旺、王抗生一起下廚,一個洗菜,一個切菜。沒有什么涼菜,王抗生就去他們開墾的小菜園里摘了三四個黃瓜,三下五除二,就做成了一道可口的瓜菜,端上了桌。
“平時都是自己做飯?”“誰有時間誰就做,做好就吃,沒有那么多講究。”趙文旺說著話,手里也沒有閑著,不大一會兒,面條就弄好了。灶臺上,王抗生已經把油放到鍋里,將肉絲與香菇、菜椒炒在了一起。
“飯菜沒有城里的好,可要吃好!”趙文旺謙遜的話語,讓記者吃起來更有味道。在家里很少下廚的他們,在這里卻成了做飯好手。饅頭、米飯、撈面,一日三餐,幾乎就是這三種,只有到冬至、春節時才能吃上一頓餃子。對他們來說,這 算不了什么,難耐的是寂寞。
2010年以前,這里還沒有通上電。每到夜晚,他們要么對著天空數星星,要么講些家里的趣事,要么對著大山呼喊,總之是要排遣心中的寂寞。趙文旺記得,有一年其他人都出山去了,留他一人值守一個多月。那時交通還不方便,“10天還不見一個人,也看不到電視,真讓人有些‘瘋了’的感覺。”生活一天天好起來,趙文旺他們的心情也一天天好起來。如今,他們既能看上電視、有了電腦,還能打通手機,與外界聯系更多了。原來磚石建造的房屋,現在被兩層小樓代替。白墻紅瓦的樓房在群山環抱之中,顯得格外醒目。
“以往每次都盼望能早些回家,現在感覺這里跟家里一樣好。”趙文旺說。
山道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這句話對于趙文旺來說,深有同感。
起初從山外到王屋山水庫,并沒有什么道路,只能從陽臺宮順著溝渠一路走來。數十公里的路程,到處是險路峭壁,而且大多在山洞里穿行,還要涉水,有時還會有塌方。“那時來回一次非常不容易。”家住大峪鎮的王抗生記得,每回一次家要花上大半天時間。
變化在2011年出現。市政府出資200余萬元,專門從王屋鎮修筑了一條防汛專用通道。5公里長、4米寬的水泥路面,一直延伸到水庫壩前。
路修通了,但是經常受到山體滑坡產生的滾石的困擾。“7月9日那場大雨來得比較猛,使山里與山外失去了聯系,路面也被阻斷了。”第二天一大早,趙文旺、王抗生步行往外趕,要把汛情信息傳遞出去。趙超他們也從外往里來,急切了解是否發生了什么緊急情況。在路上見面后,互相了解了情況,他們才算放下了心。
每到雨季,清除路上的落石、保證路面暢通,是守壩人的“必修課”。為此,市水利局還撥付資金,為他們購買了一輛三輪車。回家的路變得越來越近。每到換班時,同樣家住深山區的李中華、趙文旺就會坐上三輪車,由同事將他們送到陽臺宮,然后再乘客車各自回家。這樣,路上能省去一半時間。
山道彎彎,一路前行。記者走在這段山路上,雖然看到仍有險境,但聽到更多的是笑語,感受更多的是守護大壩的那份真情。
愿大壩安瀾!祝守壩人幸福!(記者付衛東)【原標題:王屋深山守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