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通志·氏族略》上的記載,苗氏是黃帝軒轅氏的后裔,源自羋姓,遠祖始于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伯棼。公元前547年,在若敖之亂中,楚國大夫伯棼因罪被殺,其子賁皇逃亡到晉國后,受到晉國的優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省濟源縣西)。
賁皇的子孫后代就以封地為姓,稱為苗氏。苗姓是楚國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源自于楚國王族之姓,故苗氏后人奉伯棼為苗姓的得姓始祖,也有苗氏后人尊伯棼的兒子賁皇為苗姓的始祖。
宋明以來,在河北、安徽、山東、北京、黑龍江等地均有分布,而以山西苗氏人才最為突出。苗姓在當今姓氏排名第一百五十四位。
苗姓是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亦盛于此、苗姓雖不算姓氏大族,但其名人卻不絕于史書,尤其是唐宋以后,苗姓名人就更多了。
苗姓起源:
1、出自羋姓,為始祖伯棼之后,以封地為氏。據《風俗通義》、《左傳》及《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等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殺,其兒子賁皇逃亡到晉陶,受到晉王的禮遇,受封在苗地(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所以又叫苗賁(Ben音奔)皇。苗賁皇也為晉國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晉國和楚國在鄢陵大戰,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有畏戰之心。賁皇便告訴晉君說:“楚國的精兵都在中軍,只要先攻其左右兩軍,再乘勝合攻中軍.就可以打敗楚軍。”晉君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取得勝利,晉君更加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為姓,稱苗氏。因此,也有人認為,賁皇才是苗姓的始祖。
2、出自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賜姓。據《賽典赤家譜》記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兩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征調。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曰閃、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苗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河南省濟源縣是苗姓起源地,地處濟水之源而得名、濟源縣古時被稱為苗邑,這里苗姓人占全縣人口的1.66%,約九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