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208-255),字子元,河內(nèi)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shí)期曹魏權(quán)臣,官至大將軍,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太祖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沉著堅(jiān)強(qiáng),雄才大略。他繼承父親的權(quán)力,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quán)。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后人評說:
《晉書》:世宗以睿略創(chuàng)基,太祖以雄才成務(wù)。事殷之跡空存,翦商之志彌遠(yuǎn),三分天下,功業(yè)在焉。及逾劍銷氛,浮淮靜亂,桐宮胥怨,或所不堪。若乃體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連于此歲,魏武得意于茲日。軒懸之樂,大啟南陽,師摯之圖,于焉北面。壯矣哉,包舉天人者也!為帝之主,不亦難乎。
何宴: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wù),司馬子元是也。
毋丘儉:師為大臣,當(dāng)除國難,又為人子,當(dāng)卒父業(yè)。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