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詳細經歷,很難查考。他為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約1190-1224年)的畫院待詔。 南宋四大家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一連五代都是畫院畫家。其曾祖馬賁善畫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馬家” 風格之后,為北宋徽宗朝宣和畫院待詔。祖父馬興祖是高宗紹興年間的畫師,精于鑒別古代文物,工花鳥,亦擅畫人物。叔父馬公顯與其父馬世榮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無一不工,紹興年間任職待詔,并獲“賜金帶”。其兄馬 逵也長于山水、人 物,尤工花鳥畫,造詣頗深。其子馬麟工人物畫、 山水、花卉, 曾為畫院祗侯。
馬遠出身于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熏陶,繼承家學并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
馬遠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他師法李唐,多用水墨,筆法雄奇簡練。作畫特點是布局簡妙,線條硬勁,或用“斧劈”,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標志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 在構圖上,馬遠一變五代、北宋以來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見大,只畫一角或半邊景物以 表現廣大空間。故人稱“馬一角”,品評者多以馬遠的畫為“殘山剩水”,贊譽他的獨特畫風。其風格特點南宋四大家表現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四面全空,僅畫一垂釣孤舟,使畫面達到了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藝術效果,如現存的《寒江獨釣圖》,是馬遠構圖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葉遍舟飄浮江面,漁翁獨坐垂釣。除四周寥寥幾筆微波外, 全為空白;有力地襯托出江天空曠,寒意蕭條的氣象。 江、河、 湖、海真實生動地繪入紙上,實為世間之珍寶, 為歷代書畫鑒賞家所珍重。 馬遠的人物花鳥畫,大多與山水緊密結合,加強了主題的生動性,盡可能地省略細微未節,專注刻 畫人物及花的神態和人物的心理活動,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如《 觀梅圖》是馬遠人物花卉畫中,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一幅心理描繪 的杰作,畫幅不大,但內涵卻極為豐富。
記載中馬遠的繪畫作品數量較多,但流傳至今的已屈指可數。 重要作品有故宮(微博)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圖》、《水圖》、 《梅石溪鳧圖》,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遠圖 》、《高閣聽秋圖》等一些小幅真品,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 華燈侍宴圖》,美國納爾遜博物館收藏有《西遠雅集圖》卷,上 海博物館收有三幅:《松下閑吟圖》、《倚松圖》和《雪屐觀梅圖》,還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 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劉松年
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因居于清波門,故有劉清波之號,清波門又有一 南宋四大家名為“暗門”,故其俗呼為“暗門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淳熙間(1174-1189)畫院學生,光宗紹熙間(約1190-1194)為畫院待詔,寧宗時(1194-1224)曾畫《耕織圖》,被朝廷看重,賜金帶。擅山水,師張訓禮(本名敦禮),畫學李唐,畫風筆精墨妙,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常畫西湖,多寫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勝景;張丑詩云:“西湖風景松年寫,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圖醉叟,數峰眉黛落齊紈。”所作屋宇,界畫工整。兼精人物,所畫人物神情生動,衣褶清勁,精妙入微。松年是位愛國畫家,擁護抗金,反對投降,曾苦心孤詣畫《便橋會盟圖》,希望統治者效法唐太宗戰勝強敵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還畫《中興四將圖》,表彰岳飛、韓世忠等民族英雄之偉績。后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傳世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圖》卷及《天女獻花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開禧三年(1207)作《羅漢圖》軸和嘉定三年(1210)作《醉僧圖》軸,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雪山行旅圖》軸藏四川省博物館;《中興四將圖》卷傳為其所作,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外還有《溪亭客話》。
夏圭
亦稱夏珪,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院待詔。早年工人物畫,后來以山水畫著稱。 南宋四大家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在構圖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之景”。對長卷畫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創造。從他的十二段長卷(今只存“遙山書雁”、“煙村歸渡”、“漁笛清幽”、“煙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這種成就。明人題這卷后說:“筆墨蒼古、墨氣明潤、點染煙嵐恍若欲雨,樹石深淡遐邇分明”。長卷畫還有《江山清遠圖》、《長江萬里圖》等。他糅合了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帶水皴,畫風大體和馬遠相同,作樓臺亭閣可信手而揮,突兀而奇特,氣韻高拔。其作品有《溪山無盡圖》、《溪山奇觀圖》、《山川鐘秀圖》流傳至今的有《雪山圖》、《松崖客話圖》、《溪山清遠圖》等。【原標題:中國畫史上的南宋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