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靳尚誼先生的藝術實踐,他創作過許多革命領袖畫像,其中最多的是毛主席像,影響很大,而且大多是為博物館的展覽而創作和收藏的。比如,1959年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創作的《送別》;1960年參加第二屆全國美展的《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水粉畫,是與伍必端合作的,后來轉化為油畫,由中國美術館收藏);1961年為中國革命博物館創作的《十二月會議》;1964年參加第三次全國美展的《長征》;1966年為展覽公司創作的《毛主席在廬山》;1969年創作的《毛主席在煉鋼廠》;1970年為平型關紀念館創作《延安時期的毛主席和林彪》;1972年臨摹董希文《開國大典》(與趙域合作)和《要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與侯一民等合作);1976年為軍事博物館創作《毛主席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
靳尚誼先生創作的這些紅色題材作品,在當時就獲得了廣泛的反響,時至今日仍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新中國美術歷史留下了深深的足跡。遺憾的是,由于社會環境和政治觀念的發展和變化,靳先生在那個時代創作的許多作品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幸丟失,極為遺憾。如1970年為平型關紀念館創作的《延安時期的毛主席和林彪》,畫的是毛主席和林彪在延安窯洞里倆人促膝談心的情景,因為林彪事件發生后,平型關紀念館被封,這張畫從此像黃鶴遠去一樣不見了蹤影;再如,他畢業后于1959年創作的名作如《送別》、1964年創作的《長征》等,都是大場面的巨制,也都遭此厄運,實在惋惜。
靳尚誼先生于1967年所繪這幅巨制《毛主席半身像》的發現,其意義不僅是找到了靳尚誼先生的畫,為藝術品市場增添了一道風景線,而在于搶救的一段歷史,這為研究靳尚誼先生的藝術生涯以及“文革”時期中國油畫歷史的真實狀況,提供寶貴的實物標本,意義不小。(孫煒)【原標題:靳尚誼繪《毛主席半身像》: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