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wēn——源于河南溫縣的姓
關于溫姓起源,古人有多種說法。《唐太常丞溫信碑》云:溫,顓頊裔,為己姓。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補充說:“《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溫子即蘇子,蘇氏為己姓,則溫出己姓無疑。”那么,為什么說溫姓出自己姓,是顓頊后裔?溫氏與蘇氏又有何關系呢?原來,據《史記》等書記載,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其長一曰昆吾”,“昆吾名樊,為己姓”。昆吾裔孫忿生,于西周初年被周武王任為司寇(掌管刑獄及糾察的官),又被封于蘇國,因都城在溫(今河南溫縣西南),故蘇亦稱溫。公元前650年(即魯僖公十年),溫(蘇)國為狄所滅,國君溫子逃到衛國,稱為溫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云:“溫氏出自姬姓。唐叔虞之后,以公族封于河內溫,因以命氏。又郤(郄)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元和姓纂》記載與此基本相同。引文中的“唐叔虞”,姓姬,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晉國的始祖;“公族”指諸侯的同族,即與晉國國君同族,也姓姬;“河內溫”即春秋晉國所置溫縣,治所在今河南溫縣西南,亦即原蘇國都城溫;郤(音xì,俗作郄)至,晉國公族大夫,其食采地“溫”與上面所說的“溫”為同一地,是晉國攻滅狄后上交給周襄王、周襄王又歸還晉國后封給郤至作為采邑的。概括《新唐書》所說,出自晉國的溫氏有兩支,一是有公族被封于溫,以封邑命氏而稱溫氏,一是郤至食采于溫,也稱溫氏。其實,這是把一件事說成了兩件事。因為前面說的“公族”無具體對象,而后面所說的郤至就是晉公族,且封邑在溫,所以,晉公族與郤至應是一回事。難怪鄭樵《通志·氏族略》說“姓纂、唐表”把“一事分而為二,誤矣”。再者,早在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中對溫姓起源已有明確記載:“郄犨食采于苦,號苦成叔;郄至食采于溫,曰溫季,各以為氏。”春秋時,晉國的郤锜、郤犨、郤至,合稱“三郤”,權傾朝野,引起其他晉卿嫉妒,也使晉厲公不滿。公元前573年,晉厲公外出打獵飲酒,郤至殺豬奉進,被厲公寵幸的宦者孟張奪去,郤至一怒之下射殺孟張。晉厲公大怒,決心除掉三郤。郤氏得到消息后,郤锜主張先下手攻殺厲公,而郤至則認為寧可被殺也不能反君。結果,厲公令與郤氏有仇怨的胥童等以800兵襲攻郤氏,殺了三郤。郤至的子孫逃出晉國的,以其封邑命為姓氏,就是溫氏。
綜上所述,溫氏一支出自己姓,系以國為氏;一支出自姬姓,系以邑為氏。兩支均形成于春秋時期,都源于今河南溫縣。
此外,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有鮮卑族復姓嗢盆氏,隨孝文帝遷到洛陽后,于496年改為漢字單姓溫氏;據《舊唐書》載,古西域有康居國,一度屬唐,其國王本姓溫;又據《新唐書》載,唐朝劉易從,永昌年間被酷吏周興誣以死罪,其子劉升10余歲,流放嶺表(五嶺以南地區,相當今廣東、廣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帶),六道使誅流人,劉升以信愛為首領所庇免,后改姓溫,北歸洛。
西漢初有功臣溫疥,封栒侯,謚曰“順”,其子叫溫仁。溫仁的兒子溫何,始居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以后幾百年間,太原一直是溫氏的繁衍中心。此外,平原郡(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汲郡(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山東臨清縣一帶)溫氏,也很興旺。因此,姓氏書列太原、平原、汲郡、清河為溫氏郡望,意思是溫氏是這些地方的名門望族,為當地所仰望。據《臺灣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記載,晉代從中原遷入福建者共13姓,其中有溫姓。隨晉室南遷的溫氏,有的定居于今江西、浙江的一些地方。宋、明時期,除上述地區外,今廣東、四川、湖南、湖北、陜西等省均有溫氏的聚居點。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廣東人溫日操最先入臺灣,居下淡水港,以后入臺溫氏不斷增多,溫姓現今在臺灣姓氏中居于第59位。大約從清代開始,溫氏陸續有人到海外謀生,僑居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溫姓有不少名人彪炳于史冊。東漢有溫序,祁(今山西祁縣)人,建武二年(26年)征為侍御史,六年,調任護羌校尉,赴任途中為隗囂部將所殺,光武帝劉秀賜葬洛陽傍。他的長子溫壽,服滿后為鄒平侯相,夢見他說“久客思鄉里”,于是棄官攜父骸骨歸葬故里。后人因以“溫序思歸”為眷戀鄉土的典故。晉朝太原祁縣人溫嶠,初為劉琨右司馬,東晉初南下,受到朝士推重,明帝時任中書令,曾與庾亮等討平王敦,后任江州刺史鎮武昌,又與庾亮等平定蘇峻、祖約之亂,官至驃騎大將軍。北魏有文學家溫子昇,濟陰冤句(今山東荷澤西南)人,能詩文,在當時北方文人中頗有名望。唐初著名的溫姓人物是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的溫大雅、溫彥博、溫大有三兄弟。溫大雅,字彥宏,好學有才辯,李淵起兵時被引為記室參軍,官至禮部尚書,封黎國公。溫彥博,字大臨,聰悟有口辯,隋末為羅藝司馬,后歸唐,太宗時任中書令(宰相),封虞國公。溫大有,字彥將,李淵起兵時引為太原令,后與兄大雅同掌機近,武德初累遷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唐代還有詩人、詞人溫庭筠,字飛卿,太原人,文思敏捷,精于音律,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其詩辭藻華麗,其詞多寫閨情,風格秾艷。北宋有戶部尚書溫仲舒。明代有學者、書畫家溫良,崇禎時首輔(宰相)溫體仁。清代有學者溫汝能、溫常綬,書畫家溫一貞。近代有民主革命烈士溫生才。
溫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114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4%,以廣東為最多,該省溫姓約占全國漢族溫姓人口的29%。溫姓不僅是漢族常見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的姓氏。例如:金時女真人溫迪罕氏,漢姓為溫;清代貴州安順府土司溫姓,系明代形成;清代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改姓溫;錫伯族溫都爾氏,漢姓為溫;臺灣土著、布依、土家、黎、壯、瑤等民族也有溫姓。此外,明朝永樂年間,菲律賓蘇祿東王訪問中國,歸途至德州病逝,次子溫哈刺留中國守墓,其后以溫為姓。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