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李凌
記者 周歡歡
●在人文環境方面焦作很有優勢
9月下旬,秋高氣爽。午飯過后,在河南理工大學校園里,有不少的學生手拿著書本,或站或坐,認真地閱讀著,太陽照射在他們的臉上,反射著耀眼的光輝;在群英河邊,一些老人在悠閑地散步,還有幾名老人坐在馬扎上,手扶魚竿,眼睛時不時地向漁浮瞟上一眼,他們的興趣不在于是否釣到魚,和旁邊的老人熱情地交談,則是他們最大的快樂。
“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會讓人們產生一種自豪感。焦作的歷史悠久,這讓焦作在人文環境這方面很有優勢。如太極文化,還有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游歷、隱逸甚至葬歸于此。”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藝術設計學院院長陳興義教授介紹,“一個城市里面有一所百年老校,是很吸引人的。焦作工學院(今河南理工大學)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對周邊有很大的輻射帶動作用,為焦作及周邊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資源。”
他介紹,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省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古語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定而天下安。”焦作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它地處我國南北交會點、東西接合部,又是新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中心地帶,具有承東啟西、溝南通北的作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數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造就了這里豐富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焦作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
“我生活在焦作這么多年,其實對這個城市已經有了相當深厚的感情。而對于焦作的大環境,我是這樣看的。這個城市的一切人文都是立足在自然之上的。”在河南合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營銷總監郭修炎看來,這個自然環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然資源,這是焦作作為河南省重要城市的基礎,也是焦作城市發展的第一桶金,沒有資源的支撐,焦作不可能獲得后續發展優勢,不能完成城市初步積累。第二階段則是自然景觀,也就是焦作市的旅游業,正是有了天然的山水優勢,焦作才得以轉型,才形成了新的產業支柱,成為中國能源城市轉型的典范。至于第三個階段,就是城市居住環境了,整個地區的旅游業大發展之后,焦作這座城市的面貌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我們可以發現,但凡國內外旅游勝地,其城市生活也是極具吸引力的,因為他們已經和周圍旅游資源融為一體,形成了優越的生態居住環境。“焦作應該說,目前還在第三階段的發展進程中,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原來焦作是這么有魅力的一座城市。”
實際上,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杰,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數不清的歷史名人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于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巖隱居游覽,影響頗大。據史志記載,焦作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
●這里曾創造了多個第一
這里曾創造了多個河南記錄。河南省最早供自來水的城市,始于1908年,當時英國福公司利用煤礦一、二號井,安裝上抽水設施,井臺上建一外磚砌方形,內鐵質圓形水塔,抽水至塔,通過管道供自來水。河南省最早使用電燈、路燈的城市,始于1919年,當時英國福公司及其職員家戶均有電燈。中山東街(現新華街)裝路燈十多盞,牛鈴式燈形。河南省最早的一個發電廠在焦作。其前身是英國福公司焦作煤礦附設電廠,建成于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資料記載,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意大利人羅莎第以代理牧師身份,打著調查“中日戰后情形”的旗號來到中國,發現了焦作這塊蘊藏著優質無煙煤的寶地(焦作無煙煤被英國女王稱為“香砟”,選作皇家專用)。羅莎第返回歐洲后,于1897年3月在英國倫敦坎農街10號組織起了一個英意聯合公司,并按照英國法律注冊,命名為英國福公司,簡稱福公司,隨后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由英國駐滬總領事詹美森任總董,策劃掠奪山西和焦作的煤炭資源。他們采用施加壓力,玩弄經濟手段等方式,迫使清朝政府就范,并通過河南巡撫劉鶚做英國福公司買辦,來拓展福公司在華業務。
1898年3月27日,由光緒皇帝欽準,清政府總理衙門與福公司簽訂了《河南開礦制鐵以及運輸各色礦產章程》合同九款,1902年7月20日,福公司在未經清政府正式簽約批準的情況下,公然開工修筑道口三里灣碼頭至焦作礦區的鐵路。該年年底才與清政府議定道(當時浚縣道口鎮,今滑縣道口鎮)澤(當時山西澤州,今山西晉城市)鐵路章程。次年,清政府允許福公司修建“道澤鐵路”的道口至清化(當時河內縣清化鎮,今博愛縣清化鎮)一段線路。
●完善功能,生活環境更加宜居
浮躁的時代容易讓人跑得太匆忙而忘記了原本的目標,城市亦然。當城市慢慢“被長大”,我們也慢慢“被幸福”,卻總是忽略最基本的一點:城市是因人而存在,而非人因城市而存在。在普通老百姓眼里,所謂的宜居就是要適合生活、適合過日子,并且過得舒服。
為了百姓能夠過得舒服,焦作市在城市經濟發展提速的同時,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現代基礎設施也適時而動,適應擴大城市規模的綜合承載能力,大幅提升設施功能,以更加方便城鄉居民生活。提高供水、供氣、供暖覆蓋率,加強污水處理,尤其是解決老城區許多區域的基礎設施配套問題,將是城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當前,焦作市加緊建設府城、蘇藺兩個水廠,加快供水管網建設改造步伐,籌劃南水北調工程配套供水管網工作,為城區居民飲用甘甜純凈的丹江水作準備;啟動龍源電廠、萬方電廠供熱連接管網項目,爭取明年建成使用。加快污水處理一廠搬遷、二期建設和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等。一串來自“十二五”期末的數字顯示:城鎮用水普及率達到99.5%,80%的中心村通上自來水。大力發展清潔的天然氣用戶,中心城市燃氣普及率達93%。管網通達的縣市城區燃氣覆蓋率達到30%,讓有條件的重點鎮使用上天然氣。中心城市供熱面積要達到1000萬平方米,各縣市新建熱源,全面發展集中供熱。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0%,縣級以上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置,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