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起源于宋代(960-1127),當時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稱作“汴梁”也作“汴京”,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繡在北宋年間是手工業中一個重要行業,所以當時稱作“宮廷繡”的刺繡,因開封古時稱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繡之稱,汴繡與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合稱為中國五大名繡。
張擇端一幅《清明上河圖》畢現了北宋年間都城開封昔日的風采:市井、橋畔、街巷、阡陌,商賈云集,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北宋,刺繡業在手工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把汴繡亦稱宋繡。宋繡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實用品和欣賞品上都有輝煌的成就。上承古代刺繡的優良傳統,下開明清刺繡高度發展的先河,作為北宋都城開封的刺繡,以其地位的優越和人才的集中,無疑是宋繡的冠冕。
據記載: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皇宮設有“文繡院”,聚集三百多名繡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繡畫,所以宋繡亦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崇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的“大學”——文繡院誕生了。當年,各路選聘的善繡工匠入文繡院授藝,300名繡女云集京師,龍飛鳳舞,宋時開封,刺繡之花可以說開遍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當時開封大相國寺[視頻]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即是繡姑繡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汴繡,素有“國寶”之稱。它繼承了宋繡的題材、工藝特點,借鑒了蘇繡、湘繡等姊妹繡藝的長處,吸收了河南[視頻]民間刺繡的鄉土風味,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了大量針法。既長于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于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細致傳神。繡品既有蘇繡雅潔活潑的風格,又有湘繡明快豪放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汴繡”繡工精致細膩、色彩古樸典雅、層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東京夢華錄》稱它為“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現今汴繡以繡制中國名、古畫著稱于世,繡品古樸、典型、細膩。目前,以1959年繡制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代表作,還繡有: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黃荃的《寫生珍禽圖》、唐代韓晃的《五牛圖》、周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盧楞枷的《六尊者》、閻立本的《步替圖》、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崔白的《崔雀圖》、宋代皇帝趙佶的《聽琴圖》、元代任仁發的《二馬圖》、清代意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以及近代名家大作在傳統色調,針法基礎上,創新整理出基本針法36種之多,如:以及槍針繡瓦、滾針,蒙針繡山水樹木,雙合針繡繩索;悠針繡動物,以及疊彩繡、席蔑繡、納點繡、亂針繡等應物象形的針法,可稱是與刺繡藝術的結合,是在繪畫藝術基礎上的再創作。工藝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

汴繡,近年來刺繡西方名畫佳作,裝飾畫,壁畫,以及人物肖像方面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為文萊國王丹陛下刺繡肖像,為馬來西亞馬哈迪爾夫人刺繡肖像,為臺灣政界要人陳重光先生繡制肖像,為劉少奇誕辰95周年繡制了劉少奇主席肖像,在鄧小平九十誕辰之際又精工繡制了鄧小平同志肖像。做到了形象逼真,形神兼備,色彩豐富,渾厚持重,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物象質感強,其工藝做到平、細、光、順,并獲得了政治影響、社會作用、經濟效益、工藝創新的等各個方面的長足發展和創新。
裝飾畫繡制了著名畫家丁紹光系列畫以及“孔雀系列”、“花鳥系列”、“風景系列”、“糊蝶系列”、清代官服補子系列”等針法細密、色彩搭配和諧豐富。近幾年創新的民間刺繡頗受消費者喜愛,內容貼近生活,色彩艷麗,針法多變,不拘一格。
2007年元月,開封汴繡行業協會正式成立,她的誕生,希望能把汴繡行業的人們凝聚在一起,使開封的汴繡更加系統化,規范化,為開封汴繡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
2008年,在奧運圣火在祖國各地傳遞之際,汴繡網-中國汴繡商城的推出,從紛繁復雜的“開封汴繡行業”商務類網站中脫穎而出,在網站功能版塊、圖片文字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和規范性的制訂,把中國傳統手工藝商品和現代化的互聯網科技進行完美結合,在汴繡類網站中樹起了一面大旗,為汴繡的更好、更強做出積極貢獻。
當代的汴繡,與其說是針法和線的勞作,不如說是汴繡人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是藝術集大成的珍品。如今流傳甚廣的一段話描述著中國繡品的現狀:“蘇繡貓咪,湘繡獅虎,蜀繡游魚,粵繡鳥禽,汴繡人物最傳神。”這也算是各有側重吧。【原標題:中國五大名繡之汴繡(宋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