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開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開封東大清真寺武學尋蹤”系列之二 七勢門,簡練實用威力無比(2)

2014/1/7 11:29:13 點擊數: 【字體:

  七勢門的“勢”,馬炳君在書中寫成了“式”,今采李伯安、郭寶光等人的看法。七勢門是以七勢拳為代表,兼具特有的訓練技擊功法的拳術門派的總稱。這是由回族人獨創,曾在河南、陜西等地穆斯林中廣泛流傳的拳種,又名湯瓶拳、湯瓶七勢拳、騎(勢)士拳等。湯瓶是穆斯林禮拜前洗浴用的一種特有器具,又稱湯瓶壺,是回族的一種象征標志。叫湯瓶拳是因該拳以湯瓶架作為第一勢,這種稱法也為穆斯林所喜愛;叫騎(勢)士拳,據說此拳有關七勢門的創立,有說是元代穆斯林騎兵隨忽必烈南征北戰時所創,也有說源自明代抗擊倭寇的回族將士。但據馬炳君先生考證,此拳是明末清初,由開封朱仙鎮回民李拜齋所創。這種說法比較確切。

  馬炳君隨師學藝時,師父們練功后喜歡說故事,曾說起李拜齋創七勢拳之事。李拜齋,名忠信,字敬儒,是當時朱仙鎮北大寺的阿訇。有一天他突然“猝死”,人們按照宗教習俗將其“尸體”移到水盆里。出殯前,正要洗“愛斯禮(使水)”,他突然睜開眼說:“哎呀,我的真主啊,累死我了!”

  驚嚇落定后,在場的人問怎么回事,李阿訇說,他在外面轉了兩天,遇到一位仙人,教給他一套拳法,他練得太累了。在眾人的要求下,李阿訇在清真寺大殿卷棚下演練了一遍,這就是七勢拳。拳法由湯瓶勢、插花勢、夜行一張犁勢、抹手勢、轆轤勢、獸頭勢、旱游船勢等七個武術架勢組成,包含抓、打、擒、拿、摔等基本功,十分實用。這個故事在朱仙鎮一帶廣為流傳,與很多拳種一樣,創拳過程被神化了,其實是創編者長期習武深思頓悟的結果,它至少說明此拳起源于朱仙鎮,是由回族人士創立。

  七勢拳創立后,逐漸在朱仙鎮回民中傳播開來。清康熙年間,該拳種第四代傳人徐庭楨總結前人智慧,以簡明上口的歌謠形式,寫下拳譜,傳承至今。

  到乾隆年間,七勢門達到鼎盛,出現金小亭、常玉亭等“七勢門八杰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黃河決口,沖毀朱仙鎮上大部分房屋,更要命的是賈魯河被溢漫,通航能力大減。靠賈魯河航運發展為華北最大水陸碼頭的朱仙鎮從此開始衰落,二三十萬人口逐漸遷移。不少原籍陜西、甘肅的回族遷回家鄉,更多的回民擁入開封城,七勢門的中心,也隨之從朱仙鎮遷移到開封城,東大寺成為其重要的傳播地。

  清代中后期,七勢拳在河南回族中廣泛傳播,與周口的“心意門”、懷慶府的“遇春拳”合稱中原回族三大拳種,受到武林的高度重視。

  初學者苦練“沿腳步”

  七勢拳往返七趟,看似簡單,但每個招式都暗藏奧妙,只有苦練才能理解其精妙之處。這個拳種要求長期苦練基本功,強調功力與技巧的配合。

  “練功兩年半,雙手抱個蛋”。初學者開始不練手法,只練步法,雙手相扣,置于小腹,進行“沿腳步”訓練。所謂“沿腳步”,也有人寫作“演腳步”,在我這個外行看來,就是左右腿弓步交錯行進,但經馬炳君老師解說,知道它是一種獨有的“步形”,有“順步”、“丁字步”兩種練法,前者起步快,后蹬前頂近身快,適用于近身跟打;后者轉身快,落步穩,管、封一步到位,便于“擒、管、轉、拿”。常年訓練,令人腳步異常快捷、身形異常靈活。

  初學“沿腳步”一年兩年,老師根本不理你,幾年后,老師看練得行了,才教一兩個“勢”,這才“跑勢”。

  馬炳君說,為了提高“沿腳步”、“跑七勢”的難度,七勢門老前輩經常采用兩種方法:一是“踩膠泥”,在練功房鋪上膠泥,習練時潑上水,膠泥見水又稀又滑,十個腳趾如不死抓地面肯定滑倒;二是“踩乏地”,就是在剛翻犁過的耕地上練起腳,那地比沙灘還費勁。

  七勢門中傳頌最多的先輩是乾隆時期的金小亭。相傳他每天從朱仙鎮到開封做生意,夜間去,夜間歸,45里路,他都是“沿著腳步去,沿著腳步回”,天長日久,步法快捷無比。指功、抓功,也是七勢門的基本功法,金小亭也是苦練不輟。開封城南十里有個茶庵村,路旁有棵大槐樹,金小亭每天走到那里都要停下,對著樹先兜幾百把,再劈幾百掌,久而久之,對著他的一面,樹皮沒有了,露出的樹干也被他抓得油黑發亮。

  金小亭時代,是七勢門鼎盛期,同時的七勢門名家,還有“五爪鷹”常玉亭、“鐵指頭”胡洛哈、“雙爪風”劉彎腰等。從這些“綽號”,可想見這些先輩功力之深、練功之苦。

  后來出現的七勢門名家,如狄進寶、杜明、姚德林、李樹林等人,也都具深厚功力。上個世紀80年代,馬炳君先生曾遍訪在世的名家,他回憶說,當時那些前輩都已是80歲以上的老人,但仍腰桿筆直,腳步輕快,身體靈活,握力過人,特別是交起手來,干凈利落,手到人翻,令人感嘆不已。

  七勢門今日之困境

  2009年11月23日上午8時,開封南郊楊樓回民墓地莊嚴而肅穆,開封武術界在這里紀念七勢門著名拳師李樹林先生誕辰100周年。

  李樹林如此受重視,是因為他是近半個世紀來七勢門傳承的紐帶式人物。他曾先后跟隨狄進寶、鄭德順等老師習武,得到過諸多前輩名家的指點,七勢門各路功法都極有心得。上世紀60年代初,七勢拳在開封基本沒人練了,李樹林很是著急憂慮,開始收學生傳授七勢門各種功法,馬炳君先生就是在這個時候隨他習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公安部門曾一度嚴禁習武,李樹林就暗中偷著教。他把自己家的兩間房騰出一間做場地,但學生太多,只好讓一部分先藏在院子里,該誰練的時候,趕緊跑進去。

  李樹林嚴守回族傳統,教武術不收一分錢,還倒貼茶水。他為人謙虛,從不擺架兒,不讓叫他老師,只讓叫二伯,把學生看成“自己孩兒”。馬炳君說,面對這樣的老師,不好好練,自己都不好意思。

  1980年,馬炳君也開始收學生,至今仍堅持業余時間傳授功法,但愿意下苦功學習七勢拳的人越來越少。此外,七勢拳不像有的拳種講究高飄好看,不適合表演;各種散打比賽中,禁止使用反關節,七勢拳的手法多在禁用之列,因此也不適合比賽。由于這些原因,目前七勢門的傳承遇到相當大的困難,長此以往,必有斷代失傳之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10年01月2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