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原有三子,曰昉、曰昕、曰曦,皆夭殤,郭后被廢后,帝另聘故樞密使曹彬孫女入宮。翌年,改元景祐(公元1034年)立曹氏為后。曹后見仁宗體質羸弱,恐難有嗣,密啟仁宗同意,取太宗趙光義孫允讓第13子宗實為螟蛉,時方四歲,由曹后撫養。其生父允讓,被封為汝南郡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允讓亡,追封為濮王。后仁宗病急,眾臣請立儲,仁宗決定立宗實。而宗實正居廬守制,固辭不受,三請方至,賜名趙曙,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仁宗駕崩,遺詔皇子曙即皇位,就是英宗了。
趙曙即位后,尊曹為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重事。太后因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后英宗染疾,舉措失常,下有所請常遭暴怒,加上內都知任守忠從中離間,致母子失和。幸得丞相韓琦從中斡旋,母子盡釋前嫌。帝疾愈后,皇太后撤簾,英宗親政。史家云:英宗入嗣,曹后聽政及撤簾,皆韓琦一人之力。正所謂“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余,臨大節不可奪者”韓公琦也。
英宗雖入嗣仁宗,承繼大統,但對本生父母,應如何上尊號的問題,首先由宰輔韓琦提出,當即引起爭論。韓琦、歐陽修、曾公亮為一派,力主可上尊號;司馬光、王 (翰林學士)為另一派,雙方引經據典,相持不下。英宗雖已有成見,不過廷臣相爭,不便下詔。越年,曹太后手敕:“……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濮王后妃),并稱后。”兩派爭論方息,繼而皇帝下詔:就濮王塋建園立廟,封濮王子宗樸為濮國公,主奉祠事。一場大爭論,方告罷休。
至平三年(公元1066年)英宗復病,兼旬不能視朝,延至次年元旦方過七日,英宗晏駕,享年36歲,在位僅只四年。
史書記載:英宗夙有潛德,以孝親著聞,性情謙和,即位后,每命近臣,常稱官不稱名;臣下有奏,能采納各方意見。其生父薨逝時曾將服飾玩物分賜諸子,英宗所得這一份,都轉送王府舊人,自己僅留一條犀帶,卻被殿侍丟失,英宗淡然一笑亦未加處罰,于此可見其為人之寬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