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陽農民畫 民間藝術散發時代光芒
2013/4/20 12:02: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去年12月16日開幕的“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中,舞陽農民畫在寶島臺灣一舉叫響,受到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等臺灣觀眾的熱烈稱贊。蜚聲海內外的舞陽農民畫,以其泥土的芳香、迥異的風格引起了國內外畫壇的注目。
其實,舞陽農民畫并非僅僅現在才飄香大陸內外,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遠近聞名:
1988年2月,舞陽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005年,舞陽農民畫入選首批“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保護名錄。
2006年舞陽農民畫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舞陽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舞陽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賈湖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把人類音樂史向前推進了8000多年,同時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比安陽殷墟甲骨文還早4000年,比古埃及紙草文字早1000多年,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雛形。歷史的文化積淀,使農民畫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舞陽農民畫積極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分,既保留原生性民間文化的基因,又蘊涵著現代意識,使之呈現出勃勃生機與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舞陽縣又涌現出一大批農民畫作者和農民畫愛好者,他們傳承文明、開拓創新,既畫出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俗、風情的畫面,又緊跟時代步伐,創造出了一大批反映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的生活場景。
截至目前,舞陽農民畫有專業作者70多位,業余作者近200人,近千幅作品分別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或被選送國外展出,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一、 由政治宣傳品向反映農村新生活轉變
舞陽農民畫產生于1958年狂熱的“大躍進”時代。為配合當時的生產運動,全國上下興起壁畫熱潮,“人人做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一時。“大躍進”的狂熱點燃了農民心中的激情,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在畫作的天地里自由飛翔。
“當時的農民一手拿鋤頭,一手執畫筆,把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簡單的圖案表現出來。”舞陽農民畫傳承人、縣文化館館長連瑞卿介紹說,當年的舞陽是河南中部領先的“壁畫縣”,而當年的壁畫都是宣傳畫、漫畫或夸張了的圖表、圖形,并配以民歌民謠或標語口號,如:麥子長得沖破了南天門、坐著飛機摘棉花、一臺拖拉機拔不動一棵大紅薯、一列火車拉一個玉米棒等,內容上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義的痕跡。
隨著“大躍進”運動的沉寂,“壁畫熱”也降溫。當時,舞陽縣文化館的美術干部從“普及群眾文化活動,輔導群眾文化創作”的工作職能出發,組織農民畫作者把以墻壁為載體的壁畫創作轉移到紙上,把繪畫題材由虛幻的大豐收轉向現實生活,以現實主義代替被“浮夸風”扭曲的浪漫主義,描繪修水利、摘棉花、播種、收割等生產內容。
由“壁畫運動”向農民畫創作的轉變,是農民畫的第一次升華,其大普及也是政治推動的結果。
“1963年,舞陽縣文化館召開業余美術創作會議,要求當年的壁畫作者轉向紙面創作。”連瑞卿說,由于作者大多是農民,才有了農民畫的稱謂。這一時期,在全國范圍內,還產生了牧民畫、漁民畫、工人畫等等,農民畫可以說是群眾業余美術創作的代名詞。
歷史的發展有時候真的不免讓人感到尷尬,正當農民畫從墻頭走到紙上的時候,“文革”開始了。那時的農民畫離不開“抓革命、促生產”、“斗批改”之類的內容,農民畫無疑成為政治運動的附庸。但是在藝術形式上則努力向專業繪畫靠攏,或工筆重彩,或單線平涂,或追求年畫效果。由于作者功底不深,農民畫雖顯得稚拙樸實,但缺乏藝術創意,藝術個性不夠突出。種種客觀因素導致舞陽農民畫在藝術定位上誤入歧途。彷徨、迷茫成了當時農民畫創作狀態的寫照。不僅是舞陽,就連當時農民畫成就最高的陜西省西安市的戶縣,也面臨著同樣的困惑。
“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的撥亂反正與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舉國上下煥發生機,農民畫也從依附政治的‘宣傳工具’開始尋覓自身的存在價值。”舞陽縣文化館館長連瑞卿介紹說,他們借鑒民間藝術傳統,描繪現代生活的成功經驗,使農民畫在變異中再次升華,突出民間繪畫的藝術性,成為中國農民畫發展史上的里程碑。1988年國家文化部首批命名45家“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其中就包括舞陽縣。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以來,舞陽民間繪畫逐步趨于成熟。這一時期的作品吸取了古老的民間傳統藝術特色,并融合了現代繪畫的一些技巧,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人性本真,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1987年9月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第一屆中國藝術節上,舞陽農民畫作者武天舉等人創作的《東河灣·西河灣》、《柿鄉》、《左鄰右舍》、《端陽》、《五月人倍忙》、《六月六》、《果熟時節》7幅作品入選該屆藝術節美術展覽《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展出,不禁讓美術界人士眼前一亮,受到許多專家的高度稱贊。藝術節閉幕后,這7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近年來,隨著中央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尤其處在倡導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環境的今天,農民畫的內容側重反映農村新生活。劉志剛的作品《康莊大道》所表現的內容就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開展,農村風貌煥然一新,路修到了家門口,全縣實現了村村通公路,農民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的困境,公交車開進了村莊!度昃拮儭返淖髡吆駚喐嬖V記者,“他的這幅畫通過最開始的時候農民是兩個水桶一個扁擔挑水吃,后來打了井壓水吃,再后來是用電抽水吃,到現在是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用上自來水了的吃水方式的改變,反映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民生活的大變化。”高振才的《荒坡新貌》則把現代農民利用荒坡和水塘,通過魚、鴨、草地、雞、羊、果樹生物食物鏈條,開展生態養殖的科學養殖方法呈現在畫面上。高振才說:“如今的農民已不是原來只會種地的農民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懂得學文化,用科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舞陽農民畫形成至今,時代的烙印分外明顯,畫面所反映的內容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二、 由土生土長向專業化發展
舞陽農民畫受到當地深厚的民間美術傳統的熏陶。舞陽縣境內,原始泥塑、彩陶、漢代畫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繪畫圖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錦畫、壁畫、刺繡、剪紙、燈花、編織、布娃娃、香布袋、門神畫等民間繪畫美不勝收,形成了相當深厚的民間藝術傳統。特別是在舞陽出土的漢畫像石與南陽畫像石如出一轍,部分圖案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十字花朵圖”、“朱雀對語圖”、“狩獵捕禽圖”等栩栩如生,對舞陽農民畫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舞陽繪畫藝術歷史悠久,近代涌現出一些書畫家,比如清代舞陽著名繪畫家、章化簡城村的孫和尚,善寫精畫;民國時期舞陽吳城鎮畫家朱榮軒,先后就讀于開封東岳藝師、上海美專,與人聯合創辦河南藝師,其畫作受到我國著名畫家劉海粟等的贊許。還有孔廣脈、付汝霖、臧鑾波、鐘去兵等書畫名家,對舞陽繪畫都有一定的影響。到了現代,舞陽繪畫藝術有了更大發展,著名畫家王鑄九、李新雨曾在九街鄉胡崗村定居作畫,對當地民間繪畫有很大影響。
受世世代代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文化藝術熏陶,加上家傳身教、耳濡目染,舞陽縣形成了相當深厚的民間藝術傳統。舞陽農民畫的作者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本身又是農民,他們極熟悉當地民間的風俗民情。因而,能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擷取素材,選擇畫面,創作出內容各異、風格清新的作品。這些作者除了有著酷愛民間美術的共性外,還各有職業特點。他們有的是農機手,有的是工藝匠,有的是藝人,有的是巧姑娘,他們結合各自的行業特點從事繪畫創作。在舞陽農民畫發展初期,有的作者甚至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就能畫出絢麗多彩的農民畫。
今年已74歲的舞陽農民畫畫家胡振亞向記者介紹,“剛開始畫畫的時候,許多人都是忙完地里的活,放下鋤頭,有時手上還沾著泥巴,就拿著畫筆在墻上畫起來。我們那時候也沒有經過什么專業的訓練,大家都是憑著一股勁,憑著那種說不出原因的喜愛來畫畫。有些人甚至不會寫幾個字,但是他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畫出來。”
連瑞卿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舞陽縣第一代文化館美術工作者是苗聯芳,他是庭院壁畫、政治宣傳畫和“詩畫滿墻”這個轉變階段的代表人物。隨后,張耀先、張振英則是把民間繪畫從墻面轉移到紙面,衍生出舞陽農民畫的代表人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王文浩成為舞陽農民畫的第三代傳人,從培養人才、擴大隊伍、繁榮創作到理論研究形成系統工程,并帶動創作群體從剪紙、刺繡、民間彩繪等姐妹藝術中汲取營養。進入二十一世紀,連瑞卿、劉志剛、任明兆接過舞陽農民畫的接力捧,成為第四代傳人。
1988年9月,全國第一家“農民畫院”在舞陽成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舞陽農民畫畫家的社會生活、思想觀念、文化結構、審美情趣都在發生著變化。尤其是近些年不斷涌現的一批批青年農民畫家,他們大多受過一定的教育,具有初中乃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審美情趣上,他們喜歡民間繪畫,也欣賞現代藝術。他們喜歡地方戲曲、民間舞蹈,也欣賞現代歌舞。開放年代的文化背景,必然影響到生活在這個年代的每個成員,塑造出開放年代的農民形象。
舞陽農民畫的組成結構近年來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喜愛和畫農民畫的不再單純是農民,一些受過藝術高等教育的青年也加入進來。他們受過專業的繪畫教育,在創作農民畫時,畫作既有農民畫的質樸、色彩絢麗的風格,又融有現代的繪畫元素和技巧,使舞陽農民畫的藝術觀賞性有了飛躍。舞陽農民畫已不再是作者身份的稱謂,又有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只要是反映當地風俗及農村生活的創作,無論作者身份是否是農民,都可以稱之為舞陽農民畫。
今年42歲的舞陽農民畫畫家劉志剛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學院。“上大學的時候,老師看到我畫的舞陽農民畫,說舞陽的農民畫很有名,不搞下去很可惜。那時候我就意識到了舞陽農民畫的重要。所學專業對我現在創作農民畫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有扎實的基本功,西方的繪畫,還有我們中國的剪紙、雕像,拿過來都能用,都可以運用到農民畫創作中。”
“目前,舞陽農民畫家中大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專業美術培訓,也有相對固定的創作繪畫隊伍,同時舞陽農民畫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這些都為舞陽農民畫的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連瑞卿說。
三、 由養家糊口向產業化發展
雖然農民畫的創作主體最早的時候是農民,但是農民畫并不是一種自發的文化現象,而是在政府文化部門組織下的群眾文化活動,文化部門的組織輔導和經費投入是使農民畫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在人民公社時期,舞陽農民畫創作活動是由縣里發通知、公社推薦人、生產隊記工分、文化館提供食宿,不僅可以解決作者自己的生活,還是一筆家庭收入。當然還有舉辦展覽、組織比賽等獎勵機制。公社解體之后,政府以創作補貼的形式來支持農民畫發展。其實,這些都是一種報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畫的創作提供了經濟保障,成為農民畫作者養家糊口的途徑。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在財力上的支持比較薄弱,大部分農民畫作者靠創作已不能維持生計。為此他們紛紛離開這一創作舞臺,棄畫經商或一心撲在田地上。舞陽農民畫創作隊伍一度消減。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舞陽農民畫發展比較艱難,我們每個月只有兩百多元的工資,根本無法養家糊口,為了生活我只能辭去舞陽農民畫院院長的職務,開了個工藝美術廣告裝飾店。”成立于1988年的全國第一家農民畫院院長武天舉無奈地說。
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舞陽農民畫要想生存也必然走向市場發展的道路。
“舞陽農民畫要想獲得發展,必須要和其他商品一樣,走向市場,適應市場,在市場經濟中獲得前進與發展的動力。”連瑞卿說。
農民畫走向市場的途徑是靠自我開發、自我發展。舞陽縣借鑒上海金山農民畫“經濟、政治”雙輪驅動的做法,于1988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民畫院——舞陽農民畫院,畫院的宗旨是“集創作、研究、經營、培訓為一體,以畫養院,自我開發、自我發展”。初衷雖好,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畫院難以自給,邁向市場的步履十分艱難。
面對無情的市場,舞陽農民畫的作者們深深領悟到:對于農民畫來說,進入市場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藝術水平,不僅要深層次從民間藝術傳統中汲取營養,還要融會現代藝術觀念,從世界美術的發展規律中尋找自己的藝術定位,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提高品位,持之以恒,刻苦磨煉,才可能成就大業。
以此同時,為了推動舞陽農民畫的產業化步伐,舞陽縣專門成立了以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組長,主管副縣長、政協副主席任副組長的高規格的舞陽農民畫產業開發攻堅組。2009年1月,由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協共同開展的“情系農家、共創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動:農民作品暨“民俗中國”《舞陽農民畫》首發式隆重舉行。書中100余幅舞陽農民畫圖片,以直觀的民俗事象和豐富的民間藝術元素鮮活的呈現給了讀者,成為舞陽一張鮮亮而又精彩的名片,首都40余家媒體記者與會,舞陽農民畫名動京城。
舞陽縣文化旅游局局長張杰民告訴記者,舞陽農民畫產業化的關鍵在隊伍,重點在作品。為此,縣委、縣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在培養作者隊伍方面,一是通過文化館、農民畫院、老年大學等組織舉辦農民畫培訓班培訓學員,二是通過組織農民畫作者到王公莊、陜西戶縣、南陽社旗山陜會館等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三是舉行座談會交流心得、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不斷壯大農民畫作者隊伍,提升農民畫創作水平。在創作精品方面,一是定期召開作品研討會,對創作出的優秀農民畫,每幅作品補貼200—300元,鼓勵作者多出作品,多出精品。二是舉辦大獎賽,縣委宣傳部、縣文化旅游局、縣文聯2009年9月聯合主辦了首屆舞陽農民畫大獎賽,邀請省美協副主席等專家現場指導點評,從新創作出的120多幅優秀農民畫中評選出了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若干,獎金分別為5000元、3000元、 1000元、500元,并于在縣宣傳文化中心舉辦了展覽,調動了廣大農民畫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三是積極服務新農村建設,通過活動提高作者創作水平。縣委組織部、文化旅游局、計生委、民政局、婦聯聯合舉辦了舞陽縣基層民主文化建設農民畫創作大賽,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推動舞陽農民畫的進一步發展。
四、 由單一培訓向規模培訓發展
過去舞陽縣的農民繪畫活動幾乎都處于自流、閑散、無組織的狀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舞陽縣在縣文化館有組織、有指導地對一些農民進行培訓、輔導,使一批繪畫作者和作品得以脫穎而出,先后參加了省、市美展,為舞陽縣的農民繪畫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改革開放后,舞陽的農民繪畫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日益繁榮,并形成了龐大的農民畫隊伍,最終造就了舞陽農民畫的輝煌,并產生廣泛影響,被稱之為“舞陽農民畫現象”。1988年9月,舞陽縣建立了集創作、研究、經營為一體的全國首家農民畫院,實行社會主辦、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以畫養畫、以畫養院、自我發展的經營模式,全國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舞陽農民畫入選首批“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保護名錄以及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當地一些畫界的領軍人物開始重新思考農民畫的出路。舞陽縣文化旅游局及農民畫院牽頭,每月定期對創作骨干進行培訓。上個時期八十年代中期涌現出來的那批農民畫作者;旧暇鶇⒓舆^這樣的培訓。
隨著舞陽農民畫創作隊伍的壯大,培訓機構也不斷擴大。舞陽縣文化館、縣農民畫院及各個個體農民畫院和舞陽縣老年大學,也利用“師帶徒”和舉辦培訓班的方式,積極開展農民畫創作人員培訓工作。舞陽縣教育主管部門還把舞陽農民畫作為鄉土教材納入中小學生的課程,不斷加強中青年藝術骨干和學校美術教師的培養。在小學、初中、職業中專中開設繪畫課程,向學生傳授舞陽農民畫的基本知識,培養后備人才隊伍。在群眾繪畫基礎好、人數多的地方,如九街鄉胡崗村、吳城鎮昭寺村等創建農民畫創作專業村,不斷壯大人才創作隊伍規模。
今年1月13日,舞陽縣聘任省文聯主席、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馬國強,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劉杰,著名畫家楊建臣,市文聯副主席莊琰生為舞陽農民畫導師。除此之外,舞陽縣還組織農民畫作者到王公莊、陜西戶縣、南陽社旗山陜會館等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定期舉行座談會交流心得、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不斷壯大農民畫作者隊伍,提升農民畫創作水平。
隨著農民畫創作隊伍的壯大,創作水平的提高,舞陽農民畫結出了碩果。2009年9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河南農民畫展中,舞陽農民畫光彩奪目,絢爛異常。在全省300余幅獲獎作品中,舞陽農民畫獲獎作品 106幅,獨占鰲頭,其中周松曉、張新亮等11名作者創作的《鬧春》、《老屋》等16幅農民畫作品獲一等獎,《鬧春》成為本次畫展畫冊的封面,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河南人民廣播電視臺、大河網、河南文化網等主流媒體對舞陽農民畫專場展覽進行了現場采訪報道,有力的擴大了舞陽農民畫的影響,樹立了舞陽農民畫的良好品牌形象。2009年12月15日——21日,41幅舞陽農民畫,作為“中原文化寶島行”河南農民畫展暨河南民俗藝術展的核心內容,在寶島臺灣進行了展出,受到了臺灣同胞的熱烈歡迎,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應用的貢獻。
五 由個體創作向創作基地邁進
冬日里,在舞陽縣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農民畫創作基地之一的九街鄉胡崗村。見到舞陽農民畫家胡慶春的時候,他正和兒子、女兒一起作畫。家中的堂屋有三張畫板,上面陳放著畫紙、畫筆和各色顏料,一張張完成不久的畫作平鋪在地上、沙發上和平臺上,一幅幅代表中原農村風情
富有時代氣息的畫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創作出來的。
“我從小受爸爸的影響喜歡畫畫,現在舞陽農民畫市場行情逐漸好轉,我基本上不干其它事就專職畫畫了。”胡慶春的兒子胡浩生告訴記者,就連他5歲的女兒也對畫畫情有獨鐘。
“家里來客人了!”只見一位70多歲的老者一邊說著一邊走進了胡慶春家。胡慶春馬上向記者介紹這位老者就是村里的農民畫家胡振亞。胡振亞十幾歲開始畫壁畫,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畫宣傳畫。他的畫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大都與農民生活結合緊密,反映社會重大事件。作品有《晚歸》、《舞陽人民迎奧運》、《奉獻》等。
“這幅畫的不錯,色彩搭配的很好。”胡振亞指著胡浩生正在畫的畫說道。就在這時,村上的農民畫家林森、胡俊喜等都來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了這幅畫的繪畫結構、布局、色彩和技法的運用。
“現在政府加大了在農民畫產業上的投入,我們這的畫桌、畫案都是政府購買的,現在有了場所,有了東西,我們經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藝。”胡慶春告訴記者, “以前都是在自己家里畫,也不互相交流,啥時候想起來了畫兩筆,沒時間就不畫了。不像現在大家聚在一起研究,進步的很快。特別是一些年輕人也加入農民畫創作隊伍,一些輟筆多年的老畫家也重拾畫筆行動起來,這給農民畫創作帶來了很大的生機。”
據了解,除了九街鄉胡崗村成為農民畫專業村外,在舞陽縣城新西路的農民畫一條街還有賈湖農民書畫院、庭芝美術工作室、壇志繪畫室、文萃農民畫院和賈湖春秋農民畫銷售基地等農民畫院和農民畫經紀公司。同時,在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吳城鎮,建立了舞陽農民畫吳城培訓銷售基地,2010年1月13日,昭寺農民畫村正式揭牌。昭寺村現在已建起了4個農民畫室。走出舞陽的農民畫作者還在上海金山區“中國農民畫村”和北京潘家園文化市場設立了銷售宣傳窗口,不僅拓寬了農民畫銷售渠道,還擴大了對外宣傳。如今,舞陽已初步形成了農民畫生產、加工、收購和集中外銷一條龍的文化產業基地,為舞陽農民畫走向市場搭建了良好平臺。
舞陽縣文化旅游局局長張杰民說,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尤其是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舞陽農民畫的社會影響力明顯增強,但目前還處在一個“瓶頸”階段,作為一種繪畫種類或畫派,還沒有得到繪畫界的認可。如何突破這一“瓶頸”,使舞陽農民畫走上“大雅之堂”?他們一直在認真、苦苦地思索。近期,他們制訂出了舞陽縣農民畫產業化發展規劃,那就是以縣農民畫院及個體農民畫院和骨干農民畫家為依托,著力打造集創作、展示、銷售、旅游于一體的農民畫產業基地,逐步實現農民畫產業由小群體向大規模轉變,由注重繪畫作品藝術風格到兼顧旅游商品開發的轉變,F在他們正在主動與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院等知名機構聯系,包裝推介舞陽農民畫。
“下一步,舞陽縣將強力推進文化產業尤其是農民畫產業發展,著力在建基地、壯隊伍、拓市場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實現農民畫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真正將其打造成舞陽對外開放的名片,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為漯河豐富文化旅游城市內涵、加快推進河南‘兩大跨越’作出貢獻。”舞陽縣委書記秦建忠如是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