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的民間舞蹈藝術
2013/9/6 9:28:4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漯河曾以商貿和水陸交通發達而享譽中原,素有“水旱碼頭”之稱。這里有距今8000年世界最早七音骨笛的舞陽賈湖遺址。這里有距今5000年的郝家臺龍山文化,這里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遺產,民間舞蹈就是其中之一。民間舞蹈的起源是先民畏怯自然,總認為上天能主宰福禍,神靈能左右命運,讓雄獅神龍驅邪降福,在重大節日大搞祭祀,保佑五谷豐登,保佑萬事吉祥。經過歷代相傳,民間舞蹈就形成了一定的藝術形式流傳下來,成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之魂。
民間舞蹈的分布與特色
漯河的民間舞蹈分布很廣,幾乎遍及全市每個村寨。據統計,最興旺時期,僅郾城區及召陵區的民舞隊就達200多個。有的村甚至有兩班三班,民間舞蹈最活躍的是郾城區李集鎮和召陵區萬金鎮,李集鎮有“民舞之鄉”之稱,全鎮22個行政村幾乎村村都有民舞隊,其中宓橋、陳橋的獅子,大宋的龍燈,后倪、潘付劉的武術都很有名氣。
宓橋的《老和尚訓獅》曾入國家民舞卷,2010年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之一是品類齊全,有50多種,其代表有獅子、龍燈、旱船、竹馬、犟驢、老虎、河蚌舞,還有高蹺、肘個、武術、銅器舞、二鬼摔跤等。其中“和尚”又稱“大頭回回”,又分“文和尚”和“武和尚”。獅子有“單獅”、“雙獅”、“回獅”(兩個獅子娃)。龍燈有“水龍”和“火龍”,“水龍”噴水,“火龍”噴火。高蹺有“紙高蹺”和“高高蹺”。犟驢又分“矮驢”和“高驢”(高驢是扮驢者和牽驢者都踩高蹺)。“銅器舞”有“大銅器舞”和“小銅器舞”。武術品類更多,有“軟功”、“硬功”、“長刀相擊”、“短刀相搏”、“捎子棍”、“九節鞭”等。
特色之二是藝術形式多樣,有氣勢磅礴、催人奮進的獅子舞、龍燈舞、銅器舞、盤鼓舞;又有幽默、滑稽、風趣的二鬼摔跤、河蚌舞;還有有說有唱情趣兼容的抬小車、跑旱船、抬花轎等,演出時,先是獅舞龍騰,然后是小車、跑馬、旱船之類,“武”、“文”珠聯璧合。
特色之三是每一品類都有絕活,比如獅子,除“翻滾”、“攀高”之外,還能在桌子上“倒立”、“直立”,從兩層高的方桌上“上躥下 跳”。郾城區東大街的獅子能一次吃下十幾盤碟菜,再完好無損的把碟菜吐出來擺放在桌子上,東街的獅子在2011年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遺產”。斗獅的和尚,別看頭大如斗,卻身輕如燕。“劈叉”、“吊主”、“倒立”,驚險動作時而讓人揪心,時而擊掌贊嘆。舞龍更有絕技,“龍過橋”、“龍打滾”、“龍翻山”,幾十個人的長隊一環不亂。
郾城區孟廟鎮何莊村的“青龍”在2010年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匯區問十鄉的高蹺,能在桌子上往下翻滾并能穩穩直立。召陵區萬金鎮的犟驢,牽驢者的鞭子長丈余,重十多斤,舉鞭者舉重若輕,鞭鞭脆響。
民間舞蹈的價值與意義
民間舞蹈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一代代創造傳承下來的,是藝術實踐的結晶,民族文化的積淀。通過對它的研究,能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經濟、政治、文化現狀及其精神內涵。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而唯獨民族文化不可取代。
就漯河民間舞蹈而言,它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如《老和沿馴獅》演繹了一個優美的民間故事:很久以前,一個少林和尚下山云游,途中遇到一母獅含淚朝他磕頭作揖,原來是母獅身懷有孕,將要下崽,乞求相救,和尚救下雌獅,帶回寺院,不久雌獅生下一雄一雌兩只幼獅,和尚為使獸中王不危害百姓,將棍染成黑紅二色,并設計了一套棍術專門馴化獅子,和尚帶獅趕廟會,不料母獅獸性發作,把一孩童活吞,和尚怒打母獅,并灌下仙丹,母獅母性大發,將孩童屙出。被獅子吞吃的孩童竟長大后考中進士,做了高官,一舉成名,在年年的春節十五中,會有許多父母將愛子送入獅口,讓獅子吞下,一是保孩子長大成人,二是求孩子將來成名。而《跑旱船》、《推小車》,大都是根據身邊的人和事,有的揚善,有的勸惡,有的戒賭。
民間舞蹈大都是集體藝術,它能培養人的團隊精神,加強團結,增進友誼,提高人們的整體素質,促經濟發展,促社會穩定。
民間舞蹈不僅以它獨特的藝術存在民間,又是經濟和精神文明的折射,哪里的民間舞蹈活躍,哪里的經濟就繁榮,人民就安居樂業和睦相處。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漯河日報 2012-02-09 作者: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