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梨”是孟津縣的老名牌,已有2000多年歷史,曾為歷代“皇家貢品”,有“洛陽金橘”的美譽。但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孟津梨受市場的沖擊越來越大,發展速度明顯滯后。
技術成熟的鐵爐等村因缺地限制了種植規模擴大,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有充裕土地的雙槐村等村莊,卻因對技術和市場掌控不足,農民獲益不大,種梨的積極性始終不高。
土地、技術、市場這些瓶頸如何打破?要想實現孟津梨產業的持續快速科學發展,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土地流轉,走抱團發展之路就成了必然選擇。
4個村一年新增300畝梨樹種植面積
去年8月,作為孟津梨主產區的會盟鎮,充分借鑒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在鐵爐、呂村、雙槐、李莊4個村嘗試建立起孟津梨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并在此基礎上成立會盟鎮孟津梨發展協會。4個村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形成了“聯合黨支部+協會+大戶+農戶”的種植模式,有效改變了農戶小生產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不利局面。
去年9月,孟津遭受狂風冰雹襲擊,會盟鎮的多數種梨村損失慘重。為減少農戶的損失,會盟鎮利用協會優勢,帶領廣大農戶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并利用鐵爐村積累的對外銷售網絡,幫助4個村的農戶銷售孟津梨1400萬公斤,和農民一家一戶賣梨相比,增加農民收入120多萬元,使農民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這件事讓農戶真切感受到抱團發展的好處,也調動了他們種梨的積極性。雙槐村黨支部書記慶會勛說,該村今年就流轉了50畝土地用于種梨。成立一年來,在協會框架內,會盟鎮新增300多畝土地種植孟津梨,全鎮種梨總面積今年首次突破1萬畝。
梨樹成了“搖錢樹”
成立發展協會后,會盟鎮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促進孟津梨產業的科學發展,定期邀請農業專家為果農授課,統一包裝品牌,定期組織產銷座談會,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產品。
雙槐、呂村等由于大面積種梨時間較短,經驗不足,發展協會圍繞“品種良種化、種植規模化、管理科學化”等內容,在為農戶搞好生產服務的同時,還組織種植經驗豐富的農戶,開展孟津梨新品種推廣和栽培技術、營銷知識培訓,組織梨農外出參觀學習。
在發展過程中,不少梨農還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局。發展協會積極爭取貸款扶持,采取黨員救助和科技扶貧等方式幫助貧困戶,一年來,共組織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16戶,解了困難戶的燃眉之急。與此同時,協會還重點對有潛力、先富起來的人,采取優惠政策激勵的方法,鼓勵他們發揮優勢辦加工企業、上新項目,大力發展孟津梨深加工,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雙槐村村民楊遂柱說:“發展協會的成立,解決了農戶各自為戰問題,如今,梨樹已經成為俺們的‘搖錢樹’,一畝梨樹的年收入能達7000多元。”
在,會盟鎮的“孟津梨”品牌已經越來越響,品種也達到了30多個,預計今年產量超過4000萬公斤,實現產值9000萬元。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會盟鎮黨委副書記張聯營說,要實現福民富民目標,必須讓老百姓在市場經濟中站穩腳跟,根本路徑就是走出一家一戶單獨發展的“小舞臺”,走向共同致富的“大天地”。(李東慧)(原標題:4個村抱團打造“孟津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