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當來自國內外的30多位恐龍專家學者來到秋扒鄉實地考察這里的恐龍化石發掘地時,趙希栓不禁有點“懵”了,因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董枝明研究員告訴他,他撿到的那根“骨頭”極有可能就是恐龍的骨骼化石。
“龍骨”、恐龍,這些名詞對于普通人來說,曾是何等的神秘!昨日,隨著河南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發掘研究成果第一期新聞發布會的召開,在我市汝陽、欒川兩地發現的恐龍化石逐漸被揭開神秘的面紗,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龐大的汝陽恐龍化石群露出“冰山一角”
7月1日,記者在汝陽采訪時了解到,當地老百姓把恐龍化石作為中藥材“龍骨”已相傳幾代人,作為商品小規模采挖也有50年以上的歷史。
1989年,汝陽縣三屯鄉的曹宏欣老人在收購的“龍骨”中發現了很多動物的牙齒、骨骼,便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信報告了這些情況。董枝明見到信后,即委派他的學生來實地調查,帶回了一些碎化石。之后又相繼發現了尾椎、牙齒等零星化石,但之后未深入研究。
2005年10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人員從北京有關專家處了解到汝陽地區可能有恐龍化石的消息,就專程找到董枝明先生了解具體情況,董枝明認為找到恐龍化石的可能性很大,建議去試試。
2005年11月,省政府對地質博物館的《河南省脊椎動物(恐龍、古象)化石勘察發掘》項目立項。
2006年2月下旬,該項目的野外工作正式實施。在汝陽縣劉店——三屯一帶,工作人員察看了一些“龍骨”殘存點,在劉店鄉劉富溝村西發現了一處殘存的化石點規模較大,里面還有不少殘存的化石,即決定先對該點進行勘察了解,確定是否是恐龍化石。
經過小規模勘察,發掘出了一些小化石,經研究,基本確認為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隨后,在市國土資源部門的配合和當地村民的幫助下,其他化石點的發掘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但由于時間和經費所限,也僅僅在5個殘存化石點開展了不完全的發掘工作。
欒川恐龍化石30多年前已“浮出水面”
與汝陽恐龍化石群發現有所區別的是,欒川的恐龍化石早在30多年前就已“浮出水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1972年,欒川縣秋扒鄉在修建一個小型水庫(水塘)時,發掘出5枚碩大的動物牙齒和一些骨骼化石,他們將牙齒送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鑒定。后經董枝明研究,于1979年發表文章確認為霸王龍牙齒,并命名為欒川霸王龍。1992年至1993年在當地修建公路時,又發現了很多零星骨骼化石。2005年,秋扒鄉黨委、政府為發展地方旅游產業經濟,曾下工夫從當地群眾手中收集到一些零星骨骼化石,組織調查了一些恐龍蛋層位和化石出露點。
2006年6月,在得知汝陽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后,欒川縣秋扒鄉黨委、政府主動找到省地質博物館,要求博物館與國家有關科研機構一起到秋扒開展科研工作。后來項目組即在秋扒——潭頭一帶開展了化石調查和小規模勘察工作,在此基礎上,向省國土資源廳上報了化石發掘方案,省國土資源廳隨后正式下達了批準文件。2007年3月,工作組開始對秋扒鄉蒿坪村化石點發掘。
在不足50平方米的范圍內,工作組發現了3種恐龍、1種哺乳動物和1種巨蜥化石等多種動物、多個個體化石。雖然發現的動物骨骼化石個體較小,但保存比較完好,專家們為這些發現欣喜不已。
認認“三龍”到底啥模樣
目前亞洲最大的龍——汝陽黃河巨龍。汝陽黃河巨龍的發掘地點為汝陽縣劉店鄉劉富溝。它以低矮的、蘑菇狀的神經棘和巨大的體腔為特征,其中一根保存完整的背肋長度為2.93米,薦部部分寬度為1.22米至1.32米,是目前已知亞洲體腔最大即最高大、最肥胖的恐龍。復原后,汝陽黃河巨龍的個體長度在18米,前肢較長寬,肩部高度為6米,肩部寬可達3米,臀部高度為5.1米,臀部寬可達2.8米。它與2006年發現于甘肅、號稱中國最肥大的劉家峽黃河巨龍(薦部寬度為0.9米至1.1米)具有非常親密的關系,但從完整保存的一條肋骨和薦部的寬度、尾椎的大小來看,汝陽黃河巨龍比劉家峽黃河巨龍個體大(粗壯)得多,應代表該類群一新的成員。
我國目前為止發現有確鑿證據的大型結節龍類甲龍——洛陽中原龍。洛陽中原龍是當地群眾在得知采挖的“龍骨”為恐龍化石后,新發現的一處化石出露點,曾由當地村民自發守護一個多月,化石點基本沒有被破壞。化石整體保存比較完整,以頭骨的長大于寬,尾椎末端沒有尾錘構造,吻端較尖等呈現了典型的結節龍類甲龍特征;裝架復原后,體長5米。在它出現以前,國內恐龍專家一直認為,結節龍類主要生活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中國沒有結節龍類甲龍。
罕見的食肉恐龍、馳龍類新屬種——欒川盜龍。它的出土點曾被群眾采挖過,它的標本主要是多枚幾乎完整的牙齒與具有牙齒保存的上頜骨、左額骨等部分骨骼化石。還有一個從頭到尾保存比較完整和精美的小竊蛋龍類個體和一個較大個體的竊蛋龍的腰帶部分、脛骨等骨骼化石以及部分傷齒龍骨骼化石。
汝陽恐龍化石群面積有多大?
據了解,汝陽盆地賦存恐龍化石的地層出露面積約80平方公里,分布在汝陽縣和汝州市。經過一年多的初步工作,在汝陽縣的三屯——劉店一帶,大約15平方公里內有線索的殘存化石點有30余處,其他區域還沒有開展調查工作,或化石層已埋藏在地下。
目前首批發掘了30余處民采“龍骨”殘存化石點的其中5處。所發掘、修復后的化石,已判定有汝陽黃河巨龍、巨型蜥腳類、中型蜥腳類、甲龍類(洛陽中原龍)、似鳥龍、大型肉食龍類恐龍等6種以上的恐龍存在,為一密集分布的恐龍化石群。
欒川恐龍化石群面積有多大?
欒川恐龍化石主要賦存在潭頭盆地下部的地層中。潭頭盆地的出露面積約80平方公里,分布在欒川縣和嵩縣。經過初步工作,在欒川縣的秋扒——潭頭一帶,大約10平方公里內有線索的殘存化石點有20余處,至少4個化石層,其他區域還沒有開展調查工作,或化石層已埋藏在地下。
在對欒川秋扒鄉蒿坪村化石點進行發掘和化石修復后發現這里有馳龍類、竊蛋龍類、傷齒龍類3種恐龍化石,還有巨蜥類和可能的、十分珍貴的早期哺乳類動物化石以及至少4種類型的大量恐龍蛋殼化石。在該區的其他化石點,工作人員還發現了中等大小的蜥腳類、甲龍類恐龍化石和大型肉食恐龍牙齒化石以及龜鱉類及可能的鳥類化石等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資源。該恐龍化石群目前可基本確認的恐龍種類在6種以上。
洛陽恐龍化石群的地位如何?
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徐莉指出,在地質學上,洛陽恐龍化石群的發現,將重新厘定汝陽和欒川地層的時代、地質構造演化歷史等;在恐龍學意義上,一是幾個新種屬恐龍的發現,二是為多種屬恐龍的演化、區域遷徙等提供了新材料,填補了我國晚白堊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研究的空白;此外,晚白堊紀早期以汝陽黃河巨龍為代表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和多種屬恐龍在汝陽地區的分布,表明該區當時氣候濕潤,植物茂盛,生存環境比較優越。
被譽為“中國恐龍王”的董枝明研究員認為,洛陽恐龍化石群的發現還有重要的社會價值。他說,恐龍在全世界范圍內已家喻戶曉。恐龍化石所傳達的信息,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學家深感興趣,苦苦追求的:古生物學者想知道恐龍的復雜的體系是怎樣演化來的;田野地質學家根據化石埋藏特征,再造恐龍時代的古地理、古環境;恐龍的滅絕則是世界科學研究中最誘惑人的課題之一,探索恐龍的起源、演化、分布和絕滅,能夠警示人們對地球環境的重視。此外,科學家和藝術家借助化石賦予了恐龍新的生命。
董明枝說,恐龍化石石化程度已經很高,基本沒有藥用價值,但當地老百姓一直把珍貴的化石當作“龍骨”挖掘出售,極大地破壞了寶貴的化石資源,又沒有起到藥用效果。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又把恐龍當作“龍”和“神”敬。因此,普及科學知識、加大科普宣傳的任務十分艱巨和迫切。
挖掘工作將繼續進行
徐莉透露,我省共有15個縣發現恐龍化石、恐龍蛋化石,但目前只組織對汝陽、欒川等少數地方進行了挖掘和研究,這次公布的成果,只是汝陽、欒川地區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的“冰山一角”,今后的任務還很重。按照計劃,幾個月后,古脊椎動物化石資源勘察發掘和恐龍化石研究項目組將繼續在這里工作。
我市有關領導表示,今后,洛陽將加大對恐龍等古生物知識的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自覺保護恐龍化石,嚴厲打擊私采和倒賣化石等違法犯罪行為。
相關鏈接
龍、龍骨和恐龍的區別
提到恐龍,人們自然會想到傳說中的“龍”。“龍”是我們祖先崇拜的動物之一,實際上,“龍”作為真正的動物是不存在的,更不是恐龍。
龍骨是一種中藥名,主要為新生代各種哺乳動物骨胳的化石,具有平降肝陽、收斂固澀的功效。老百姓平常說的“龍骨”,可能還包含了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骨骼化石。
恐龍是實實在在生存過的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距今2.1億~0.655億年的中生代,曾經主宰地球長達1.5億年之久,最后卻神秘地滅絕了。它們的起源、繁盛和滅絕之謎不僅吸引了大量科學家參與研究,也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濃厚興趣。
“恐龍”名稱的由來
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恩·曼特爾的英國鄉村醫師。1822年,他發現了一些嵌在巖石里的巨大牙齒和骨骼,經過認真研究后,認為這些牙齒和骨骼應屬于某種龐大的爬行動物所有,并將其命名為禽龍。不久,英國又發現兩種巨大爬行動物的骨骼,它們分別被命名為斑龍和森林龍。1842年,科學家理查德·歐文爵士正式命名,名稱原意為恐怖的蜥蜴,我國將其翻譯為恐龍。從此,恐龍的研究熱潮便席卷全世界。
恐龍的分類和命名
恐龍是中生代最引人注目的爬行動物,根據腰帶結構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鳥臀目的骨盆結構為四射式,與鳥類的骨盆接近;而蜥臀目的骨盆結構為三射式與蜥蜴相似。蜥臀目又分為蜥腳類和獸腳類,而鳥臀目可分為5大類:鳥腳類、鴨嘴龍類、覆盾甲龍類、角龍類和腫頭龍類。
恐龍的種類
目前全球各國發現的恐龍標本約2200個,通過科學分類歸并,大概有500屬1000種以上。據董枝明先生最新統計,中國已命名的有129屬164種,并且門類齊全,在世界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