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學術專欄 >> 瀏覽洛陽

河洛大鼓溯源(3)

2013/4/15 9:31:07 點擊數: 【字體:

  有一人姓許稱員外                                                             江寧縣里有家鄉

  騾馬成群牛羊廣                                                                  樓房瓦舍明晃晃

  田地千頃無兒子                                                                  墳前缺少拜孝朗

  …………

  這段書詞雖沒標明是河洛大鼓(那時候還沒有這個名稱呢),但既是洛陽的刻本,我想應該是洛陽地方曲藝的腳本。上述的唱詞格式并不適合洛陽琴書演唱,而從情節結構和句式編排上完全符合河洛大鼓的演唱習慣。這就說明了這種藝術不僅盛行于街巷市井,鄉村田野,而且還進入了上層文人的書窗案頭。

  張天培(1895——1970年)是河洛大鼓的一代名家,他的藝術輝煌有目共睹,他的“玉林板”成了河洛大鼓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大多數認為張天培沒有師父,自學成才,但根據曲種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張天培無論如何天才,也不可能獨創一個曲種來,必然承襲有別的曲種而加以創新。他既然沒有承襲段、胡、呂的“鼓碰弦”,就有可能是承襲了洛陽一帶的“鼓詞”發展成為今天的河洛大鼓。當然,這只能是一種推測。因為沒有清晰的傳承譜系,所以這種說法就缺乏一定的說服力,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可。

  依筆者掘見,清代中葉洛陽的“鼓兒詞”不可能在清末完全消失而沒有延續,和當今的河洛大鼓必然有一定的關聯,肯定有藝人傳承,只是我們了解不到罷了。如新安縣藝人董金秀和裴氏二兄弟的“說書”藝術也極有可能是洛陽“鼓兒詞”的延伸。

  綜上所述,河洛大鼓的形成渠道有兩種來源:一種是山東的梨花大鼓,一種是洛陽早期的“鼓兒詞”。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在沒有確鑿證據證明之前,可以共存。河洛大鼓只所以繁榮,與博采眾長,汲取各方面的營養是密不可分的。筆者根據以上資料繪制成《河洛大鼓形成流程圖》,附于本人之后,供有興趣者參考。

  其實,河洛大鼓的形成渠道何止兩種?如果仔細考察、研究一下,便會發現,不論是從伴奏樂器、唱腔,還是表演形式方面來看,河洛大鼓的形成都與三弦鉸子書、四股弦書等關系密切。

  三弦鉸子書因伴奏樂器三弦、鉸子而得名,簡稱三弦書。其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結構,以七聲宮調式為主。唱腔板式有[慢板]、[鉸子腔開始用]、[二八板]、[二六板]、[快二六板]、[流水板]、[疊板]、[栽板]、[飛板]、[煞板]等。早期曾使用“節子腿板”擊節,又叫“腿板書”。流行于河南各地,以豫西南陽、洛陽地區最盛。如今河洛大鼓唱腔音樂中所謂的“二八板”“流水板”等,是不是“借用”了三弦書的調式呢?

  三弦書早期多為一人自彈自唱形式,以節子腿板擊節(這種演唱方式也被河洛大鼓的部分藝人沿襲,只不過是用墜胡代替了三弦而已,至今仍有一些民間藝人用這種方式演唱)。清中葉后期發展為一彈一唱的兩人演唱形式,唱者采用了八角鼓作為敲擊樂器和表演道具,形成了鉸子腔、鼓子腔兩類唱腔,加上演員的身段表演,深受群眾歡迎。至清末光緒年間,已發展成為豫西及豫、鄂、陜、晉交界地區廣為流傳的曲種。據老藝人張明川、裴長義、侯書范等回憶說,清光緒年間,豫西農業豐收,農民生活較好,求神還原活動疊起,三弦書成為農民唱“愿書”的主要形式(三弦書衰敗之后,“還愿書”的“重任”就落到了河洛大鼓的身上)。

  三弦書藝人有敬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唱神戲、擺“皇會”(亦稱書會)的傳統習俗。皇會每年一屆,時至春天或秋末,由名老藝人或地方紳士出面籌辦,邀請各地藝人按約前來參會,參會者要向皇會交納一定的禮款,作為舉辦皇會的費用。皇會組織者聘請有名望的藝人和當地的文人、士紳,對演唱進行評定。有專管書目的;有專管唱腔及伴奏音樂的;有專管唱詞和表演的。被評一等的為書狀元,大會給予“掛紅”獎勵。得獎藝人自此在社會上和在藝人中就享有一定的地位和榮譽。大會還對演唱中有錯字、荒腔、掉板等情況的給以指導,對有傷風化的唱詞,給以處罰。擺皇會的形式,除了為藝人們提供藝術交流的機會外,它還是藝人結社的一種組織形式,這種皇會同樣被河洛大鼓藝人承襲和延續。

  四股弦書是豫西陜縣、靈寶、盧氏、洛寧、澠池合金南平路、芮城、夏縣一帶的說唱曲種。其形成初期沒有絲弦樂器伴奏,只以鑼鼓擊樂自打自唱,故稱鑼鼓書。后來加上了四股弦、二胡、三弦、笛子等絲竹樂器,以四股弦為主弦,遂稱四股弦書。

  四股弦起初為一人自拉自唱得單擋班,以節子腿板擊節;也有加用十不閑鑼鼓的,后期一般多為4至5人的分角清唱書班,藝人各操絲弦及鑼鼓、手板,按行當分角清唱,說、唱、念白按戲曲程式進行,加之絲竹、鑼鼓文武場面的配合演奏效果,熱鬧紅火,既有敘事說唱特性,又有一定的戲劇性,深受聽眾的喜愛,有“一個書班一臺戲”之美稱。

  四股弦書形成于清乾隆年間。初期多為盲藝人,藝諺有“盲人在世飯碗難,乞討算命拉四弦”之說。而這種盲人拉弦、說唱之習俗來自乾隆年間的陜州慈善機構“瞽目堂”。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陜州志·保息篇》載:“清乾隆七年十月,陜州收養盲童,設立瞽目堂,放城隍廟東,延請瞽師一人,每月工銀二兩,撰成勸世良言數篇,令瞽師在堂教習瞽童歌詞,兼授星卜......”這里所記載的勸世良言內容的書詞,即后世四股弦書中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勸人歌》、《三世陰》、《割肉救母》等。

  清末民初,四股弦書在豫西各地及晉南一帶廣泛流行。入班學藝的越來越多,僅陜州一帶就有20多班。藝人中除盲人外,也有一部分明眼人。明眼人入班學藝后,大都到外組成梆子(即蒲劇)戲班,搬上舞臺演出。而盲藝人則以較大型的5至7人的清唱書班,流行于民間,特別以“還愿書”和祭祀、祈雨等“神社”書會最為盛行。抗日戰爭爆發后,“愿書”、“神社”都趨于衰落,四股弦書班大都解散。為乞討方便,不少藝人改為單擋“拍門”行藝。

  四股弦書的曲目有中、長篇大書和小段,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性]、[簡子句]、[連子句]、[飛板]、[間板]、[蠻子板]、[流水]等。有些調門同樣被后來的河洛大鼓所借用。

  總之,河洛大鼓藝術的形成是復雜性、多樣性的。她是以洛陽琴書或鼓兒詞為載體,廣納了數個曲種或劇種之精華,歷經了無數有名和無名的藝人的加工和創造,才逐步形成了今天這樣子,這其中包含著多少藝人的心血和汗水,才澆灌成這朵鮮艷的藝苑之秀啊。【原標題:河洛大鼓溯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2-5-1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