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與中華姓氏
百家姓中有七成姓來源于洛陽偃師,現代史學家公認偃師是客家人南遷的始發地。經多方分析考證,認為偃師是建設邱氏河南堂文化園的理想之地。
偃師歷史沿革
公元前16世紀,商湯在今縣城西南建都,史稱西亳。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在縣城東筑城息偃戎師,遂名偃師。周末設偃師、緱氏(今為鄉)兩縣。
自秦以后,偃師、緱氏兩縣屢有分合,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后,單設偃師縣至今。
民國初年,偃師屬河洛道,后改屬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長官公署。1944年,中共皮定鈞部在縣境南部解放區建立偃師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豫西一專區。
1948年4月偃師解放,隸屬豫西一專區、洛陽行政區。
1955年12月改屬洛陽地區。
1983年劃歸洛陽市。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偃師縣,設立偃師市(縣級)。
“偃師”名稱的由來
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紂在此筑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偃師還是客家先民首次南遷出發地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
偃師歷史名人
偃師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福地。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這里涌現了許多彪炳史冊的名人巨子,他們或誕生于斯,或建功于斯,都給后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如玄奘、蘇秦、呂蒙正、郤正、徐有功、武億、畢構等。呂蒙正:三居相位立身正;徐有功:秉公執法不惜死;黃守才:造福桑梓治水患;藺完植:廉介君子美名傳;祖逖:聞雞起舞志高遠。
偃師歷史人文
歷史上先后有夏、商、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是國內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縣級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處。境內有被史學家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的夏都斟鄩遺址,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可以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是史學界公認的“華夏第一王都”;偃師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呂蒙正的故鄉,市內有全國聞名的東漢太學遺址和靈臺遺址,以及商湯王冢、伯夷、叔齊墓、呂不韋墓、齊田橫墓、王鐸墓、顏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張衡、蔡倫、班固、王充等,眾多歷史人物都在這里成就了在這里演繹了叱咤風云的時代篇章,成就了流芳百世的不朽功業。因此,作為一個偃師人,特別是作為一個首陽山人,生長生活在帝王之都,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
邱姓家祠
丘、邱(qiū)姓同源,邱姓由丘姓而來,最早一支丘姓源自姜姓、呂氏的姜尚,故姜太公為丘(邱)姓太始祖。丘姓有“扶風堂”、“吳興堂”、“河南堂”、“齊郡堂”,其“河南堂”出自丘和、丘行恭父子官居極品,富可敵國,其后裔中有幾十位大官,是為河南郡當時最為顯赫的名門望族,以郡望為堂號。“河南堂”就成了丘和公后裔祠堂的總堂號。
邱氏淵源與“河南”(偃師)
邱姓興盛于古之“河南郡”。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三川郡置,治所在今洛陽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流域下游(即今偃師境內)。此支邱姓以丘穆為開基始祖,堂號“河南堂”,邱姓族譜中不乏有河南堂、洛陽、河南郡、伊洛河流域的記載。這些邱氏祖籍均系偃師,史書記載的河南、河南郡、河南縣,都是指早期的河南,在大河以南,伊洛河流,初期的河南郡、河南縣均系伊洛流域的漢魏故城附近,故邱氏河南堂就在偃師是也。因此,在此建立河南堂是名正言順、順理成章、名至實歸,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義。
“邱和”邱氏一脈居于偃師“邱河”
北魏孝文帝自代北遷都洛陽,大舉改姓后形成了“九大望族”,邱姓即在其中。邱姓人一支選居于伊洛河流域的支流澗水之陽。為紀念先賢,避尊者諱,依據當時當地風俗,“和”與“河”同音,稱其所居之地為“邱河”,也在情理之中。
邱河村占天時、地利、人和之便
邱河村位于緱氏鎮東部,屬金屯村委會管轄,現有人口956人,5個生產隊,本村皆姓邱。全村男女老少對于建立“河南堂”都擁有極高的熱情。作為祭祀先祖的建筑——邱氏河南堂文化園建在這里,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便于維護,同時更便于廣大的族親瞻仰、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