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洛陽市北郊邙山張嶺村東南。烈日下,一群考古隊員在反復地往地下打洛陽鏟,揮汗如雨。
這原本不過是一次例行性的考古鉆探,為配合衡山路北延工程而進行。衡山北路是一項重要的市政工程,附近規劃了大片工業園區,這里路網的完善至關重要。
不過,鉆探中卻開始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跡象。洛陽鏟勾上來的泥土里,露出幾塊指甲蓋大小的白色灰塊,搓掉泥土,灰塊的另一面平整如鏡,竟然現出顏料涂染的暗紅色。
這是壁畫呀,下面有座壁畫墓?一瞬間,主持鉆探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的劉斌博士腦子里閃過了無數個念頭,興奮涌上全身。
洛陽一帶曾經發掘過不少壁畫墓,包括西漢、東漢以及宋代的等,其瑰麗堂皇、光彩奪目,世人皆知。但是,對考古學者來說,經自己手親自發掘出一個,那種新鮮勁和無可替代的成就感又另當別論。
況且,張嶺村一帶,正處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所籠統劃定的皇陵范圍“瀍河以西”的西南邊緣,其東南方向僅2公里就是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的靜陵。這座墓,會不會與靜陵有什么勾連?
最初,劉斌還真沒敢往帝陵上想。這一帶是邙山的緩坡,相對平坦,附近村民的印象中,這里從來沒有什么高大的墳冢,史料和周圍以前發掘的墓志銘上,也沒有什么相關的文字。所以,他的推測是,這可能是一座東漢壁畫墓。
即便是一座東漢壁畫墓的發掘,也非同小可,F場人員隨即給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領導匯報,研究院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立刻展開發掘。為了保護文物,現場搭起了遮雨棚,還調來了兩個移動攝像頭24小時監控,更多考古人員進駐現場。
由此,這座尺寸非比尋常的大墓,連同它曾經歷過的非同一般的劫難以及影影綽綽的墓主身份,終于呈現在世人面前。
殘損壁畫裝了 60個編織袋
大墓位于洛陽市西工區衡山北路與310國道交叉口向北,張嶺村東南部的野地里。新修的衡山北路從交叉口向北延伸700米后戛然而止,被一片高出地面約半米的不規則藍色遮雨棚擋住。遮雨棚下,就是我要探訪的神秘大墓。
這里不通公交,行人稀少,成了駕校路訓的天堂。太陽略有些毒,遮雨棚入口內有五六米長的緩坡深入地平線以下,一群等著學車的男女聚在里面乘涼。沒有人對著緩坡盡頭木門里鎖著的土坑探頭探腦,尋思給他們庇蔭的大墓何以獲譽2013年河南五大考古發現,除了初來乍到的我。
木門被敲開,空氣中夾雜著泥土的濕氣,一個長度超過兩座籃球場的狹長墓坑出現在眼前。未及細看,開門的老師傅跟我寒暄起來。老師傅姓王,曾參與大墓發掘,后來留在現場看守,每天看看四周漏水不漏水,修修遮雨棚邊緣的土基,日薪50塊錢,自得其樂。
2013年1月底,這里的發掘就已經結束,不過墓坑還沒有回填。王師傅給我比畫著,結合劉斌博士的介紹,這座傳奇大墓重見天日的過程逐漸還原。
判定下面有座壁畫墓后,大規模的發掘始自2012年8月,人們挖得很小心,一層一層地掠去覆土。但挖著挖著,壁畫碎塊越來越多,主持發掘的劉斌有點沮喪——壁畫通常是在墓室內部的側壁或頂上,碎成這樣,說明墓已坍塌毀壞得不輕。
如今,這些殘碎的壁畫仍在現場留存。王師傅引著我去看遮雨棚下簡易房后擺在一起的60個編織袋,里面都是厚0.7~1.2厘米的小灰塊,最大的也沒大過半張撲克牌。染色的一面多是紅色,那種紅比過去的中小學的紅漆課桌略暗,接近于故宮的宮墻紅,除此之外,碎塊上幾乎找不到什么花紋或線條?脊湃藛T推測,壁畫內容可能以云氣紋圖案為主,可惜,這1萬多塊殘片,就是拼圖高手也難以復原。
但也有興奮之處?脊湃藛T之前在墓地周圍密集地打孔探索,發現墓的范圍出乎意料的大,打一個孔沒到邊兒,再打一個還沒到邊兒。
這顯然不同尋常,墓的規模比殘損的壁畫更讓人提起興趣。果然,大墓最終被完整發掘出來后,其規模著實讓人們吃了一大驚。
這是一座斜坡墓道弧邊方形磚室墓,土壙平面呈“甲”字形,為漢晉及南北朝時期所常見,由長斜坡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4個部分組成,全長達到了58.9米。其中,墓道長39.7米,寬2.9米;處于最深處的墓室深8.1米,坍塌前應為四角攢尖頂式樣,總長19.2米,寬12米。
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呢?劉斌知道,此處東北方向約4公里的北魏宣武帝(元恪)景陵,全長也不過54.8米,墓室更是比這個小得多,只有6.73米×6.9米。這是誰的墓,建得如此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