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古樹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被稱為有生命的綠色“活文物、活化石”,也是一個城市悠久歷史的 “見證人”。3月5日,洛陽市通過了《洛陽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該條例是今年該市擬制定的兩部地方性法規之一。
洛陽古樹名木總量全省居首
汝陽杜康河西岸杜康祠門前有棵暴皮柘桑,它是洛陽最“長壽”的樹。這棵古樹樹體向東傾斜,西側的樹皮已沒了蹤影,樹干也已經半空,東邊的樹皮呈白棕色,只有盤根錯節的枝丫宣示著它依然鮮活的生命力。“傳說西邊的樹干是雷劈過后才變成現在這樣的。”在該村生活了43年的鮑桃敏說,夏天樹上的小圓葉密不透風,十分茂盛。
當地至今仍流傳著這棵古樹的故事。相傳這棵樹是釀酒鼻祖杜康發現釀酒秘方的那棵空桑樹的“后裔”。如今,這棵柘桑已經成為當地的“寶貝”。目前,古樹的東側兩根枝丫下都有水泥柱支撐,外圍還設有圍欄。“水泥柱是為了保持古樹身體平衡,圍欄則是防止人們觸摸古樹造成傷害。”汝陽縣林業局林業工程師蘇延輝說。
根據洛陽市園林局的統計,洛陽市區目前共有古樹名木600余株,以皂角、椿樹、國槐、柏類為主,主要分布在關林、老城區和瀍河區,但這些僅占整個洛陽市古樹名木總量中很小的一部分。截至2013年,洛陽市共普查建檔古樹名木33032株,其中散生古樹5854株,名木93株,古樹群58處共27085株,總量居全省首位。
超九成縣域古樹保護無法可依
據洛陽市綠委辦負責古樹名木保護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洛陽對古樹名木的保護,主要是普查建檔掛牌;對瀕危樹木分批次、有重點地進行保護,具體由省綠委辦專家論證后,再對需保護的樹木進行具體保護。由于洛陽古樹名木數量多、分布區域偏遠、權屬結構復雜等,給古樹名木保護帶來不少難題。
“現行的《洛陽市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僅涵蓋了城市區的古樹,而97%以上的縣域古樹保護還沒有法律依據。”洛陽市森林公安局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按照《森林法》相關條款處理案件,僅按照市場上的木材行情計算,不能充分體現古樹的價值,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販賣古樹仍時有發生。“近年來,一些開發商為提高小區綠化品位,頻頻到古樹集聚地購買,欒川、嵩縣、洛寧、汝陽等都是盜賣古樹的高發區域。”
《條例》為保護古樹開“處方”
《洛陽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通過為洛陽的古樹名木撐起了“保護傘”。《條例》覆蓋整個洛陽建成區和農村,通過明確古樹移植的審批手續、劃清古樹名木的管護責任,進而最大限度減少不法者對古樹名木的破壞。
《條例》中明確規定古樹名木實行管護責任制,也就是說,機關、學校、農村四荒地上的古樹名木以后都將有自己的“監護人”。此外,今年,洛陽市綠化委將負責建設全市古樹名木地理信息系統,對古樹保護進行數字化管理。